1、试译:有人说:“冉雍有仁德,可是没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做什么?对人尖嘴利舌的,老让人讨厌。他仁不仁我不晓得,但是要口才干什么呢?”
2、试译:子夏说:“君子有三点非凡:远远望去有威严,亲近起来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谨。”
3、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4、试译:孔子叹道:“不成样子了啊我老得!好久了,我没再梦见周公!”
5、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6、36公伯寮愬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7、试译: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对民众广施恩惠,普济患难,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嘛?”孔子说:“何止是仁啊,那一定是圣德了!连尧舜都发愁做不到啊!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想站住,让别人也站住了;自己想通达,让别人也通达了。能够从我做起,可以说就是实施仁道的办法吧。”
8、(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9、试译:孔子说:“泰伯,可以说美德无以复加了。多次因为天下福祉而谦让,人民都不知道,也就没法称颂他的至德。”
10、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悦。
11、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12、试译:孔子说:“立志在道,根据在德,依凭在仁,游乐在艺。”
13、试译:子路问:“听到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老兄在你前头呢,怎么能听到道理就急着做啊!”冉有问:“听到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马上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做吗’,老师说‘有父兄在前头’;冉求问‘听到了就做吗’,老师却说‘听到了马上就做’。学生不明白了,请老师解惑。”孔子说:“冉求有点畏缩,左顾右盼的,所以给他打打气;子路一个顶俩,旁若无人的,所以劝他悠着点儿。”
14、蔡礼旭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合集(共23集)
15、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16、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1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试译:司马牛问君子的特点,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问:“不忧愁不畏惧,这就叫君子吗?”孔子说:“自我反省,问心无愧,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
19、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0、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1、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2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23、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24、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5、(⑴)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
26、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2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8、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9、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30、试译:孔子说:“仁离人远吗?我要仁,这仁就到了。”
31、(⑴)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32、试译:孺悲来了,想见孔子,孔子托病不出来。传话的刚出门,孔子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33、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4、试译:微子启离开纣王,逃走了,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力谏纣王,丢了命。孔子说:“殷代末年有三位大好人。”
35、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6、试译:公山弗扰凭借费地谋反,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了,说:“没地方去也就罢了,何必非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既然召我去,岂能没事做呢?如果谁能用我,我就到那块地方复兴周代文化去。”
37、又问:“点,你怎么想啊?”曾皙弹瑟的乐音慢慢转弱,最后铿的一声停了下来,起身答道:“我的想法和几位同学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说各的志向嘛。”曾皙就说了:“暮春时分,穿上春装,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朋友,一起到沂水洗个澡,到舞雩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38、试译: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丁兴旺啊!”冉有问:“人丁兴旺了,再干点什么?”孔子说:“让他们发财。”又问:“发财之后,还干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39、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40、试译: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请发兵讨伐!”哀公说:“把这事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出来后)对人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王却说‘告诉三位大夫吧’。”于是报告了三位大夫,都不愿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41、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42、 阅 读 是 一 种 修 养,分 享 是 一 种 美 德
43、试译:冉有问子贡说:“夫子会帮助卫君(争王位)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夫子。”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哪一种人?”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后来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道,就得到仁道,还怨悔什么呢?”子贡于是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
44、试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虚华。文采和质朴均衡发展了,才能修养成君子。”
45、试译:孔子说:“君子靠博学广开心智,用礼仪约束行为,也就不至于太离谱了。”
46、试译:孔子说:“见到好榜样,好像唯恐追不上;见到坏样子,好像害怕把手伸进开水里——我见过这种人,也听过这种话。隐居起来磨砺意志厘清思路,依靠道义推行主张造福天下——我听过这种话,却没见过这种人。”
47、(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8、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49、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50、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51、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52、1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53、试译:有诗唱道:“唐棣花朵朵,在风中摇摇。我咋不想你?家住得太远!”孔子说:“还是没想吧。怎么说是远呢?”
54、(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5、试译:孔子说:“善人训练老百姓七年,也可以披挂上阵了。”孔子说:“如果不搞军训就让老百姓仓促上阵,这叫做抛尸。”
56、试译:子贡说:“有块美玉在这里,是装进柜子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说:“卖掉!卖掉!我等着识货的呢。”
57、试译:孔子说:“一个士光想着小家,就不配做士。”
58、试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9、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0、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1、试译:孔子说:“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我也不能拿他怎么办了。”
62、试译:孔子说:“勇悍却不正直,幼稚却不谦虚,无能却没信用,这种人我搞不懂。”
63、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64、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65、《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66、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7、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68、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69、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欤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70、试译:公西赤出使齐国,冉子请求孔子给公西华母亲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给一点,孔子说:“再给他十六斗。”冉子却给了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赶着大车肥马,穿着轻柔皮衣。我听说啊,君子为穷人救急,不给富人添财。”原思给孔子家做总管,孔子给他粟米九百的待遇,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用推辞,多余的可以周济你的三亲六故街坊邻居啊!”
71、试译:孔子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夫子对此发誓说:“我要是不去,天都不会理我!天都不会理我!”
72、(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73、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
74、试译:蘧伯玉派人去看望孔子。孔子请来人坐下,慰问道:“他老先生最近忙什么呢?”来人答道:“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有如愿。”来者出去后,孔子感叹说:“是个使者啊!是个使者啊!”
75、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7、试译:孔子说:“理论知识,也许我和普通人差不多。至于老老实实地学做君子,那我还没有什么成就。”
7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9、试译:曾子说:“君子靠学问结交朋友,靠朋友补养仁德。”
80、试译: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算大臣吗?”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别的什么人啊,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我们说的大臣啊,就是用仁道去辅佐君王,如果这样行不通,可以辞职。至于仲由和冉求现今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遵命的具臣吧。”季子然问:“那么他们很听上司的话吧?”孔子说:“不过要是让他们杀父母、弑君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81、试译: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连着学了几个月,连吃肉都吃不出味道来,叹道:“真没想到曲子这么美!”
82、试译:孔子说:“三百首《诗》背熟了,把政务交给他,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四方,也不能相机行事。背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83、试译:樊迟问仁的含义。孔子说:“就是在家恭顺,上班敬业,交友忠诚。即使到了蛮荒之地,也不要忘记这些。”
84、2子曰:“默而识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5、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86、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7、29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8、试译:有子说:“守信接近于义,说到做到。内心谦恭接近于礼,可以免受耻辱。因为它们接近礼义,还是值得推崇的。”
89、9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90、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91、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2、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