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2、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3、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4、故事背景: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5、当时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赣南)巡抚,且主要任务就是剿匪,这么大的事情,他没法拍板当家,只能找孙燧。
6、借此清闲,阳明开始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广收门徒。反对朱熹通过事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提倡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明“本心”则明“天理”。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判断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
7、这个分期考虑了政治因素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影响,用当时皇帝的更替流年对分期进行微调。少年时期在位的皇帝是宪宗朱见深、青年时期在位皇帝是孝宗朱祐樘,这两位皇帝历史评价都比较高,总体上算是明君,孝宗还创造了“弘治中兴”,这样的政治局面对于正直官员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历史事实也证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和王阳明本人在这两位皇帝在任时都有很好的发展。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政治局势急转直下,王阳明本人和家庭都遭受到极大的打击和磨难,这十五年正是王阳明的中年时期。随着武宗正德皇帝驾崩,世宗嘉靖皇帝即位,王阳明也进入他的晚年时期。虽然嘉靖皇帝没有正德皇帝那么荒淫无度,也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但是毕竟属于近支的皇室成员继承皇位,听信因“大礼议”上位的朱聪、桂萼等的谗言,非但没有重用王阳明,在王阳明死后还革去他新建伯的封号。
8、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他已经失去了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9、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10、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11、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12、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3、汤显祖:明代后期著名戏剧家,代表作品《牡丹亭》。
14、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15、《传奇天虹山》《打通东大门 在山那边等你》
16、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7、"既然如此,那咱不当这个官,不去还不行吗?"
18、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9、这两人一个是杨一清,另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