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阳明说,立志虽然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这种坚持的毅力要从实践中修炼得来,只有经过长期修炼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且尤其是逆境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l_3ckOSdC0Q8L2-lsYyug密码:0til 书名: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3、19《夫妻规》夫妻和谐,上孝父母,下爱儿女(全文672字,字字经典)
4、凡是不能走极端,修养中乃至日常生活中动静之道也是如此。静以养神,反观内心,静察思维变化,提升洞察力,不断领悟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道理,使心境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方能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把握整体的变化。
5、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6、天空中的一朵乌云,也可能就几个小时就消散了。
7、 王门弟子及王学的推崇者,既希望为王学争得“正统”,也希望为自己取得“合法”地位,当然更希望老师的“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能够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以达到天下的太平。
8、人的本性在后天受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被众多的物欲抑制,本能思维的运转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犹如明镜上沾满了灰尘。
9、方便:全文白话文翻译。对于入门小白来说,这个不可或缺。
10、逐渐,前来听王阳明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在南赣形成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圈子。
11、也就是说所有东西的成住坏空都是在这个本来不生不灭的空的境界里,这个镜子里面去显现出来的。
12、可是还有许多生灭的现象,因为过于快速或慢速,我们反而无法全部观察到或者体会到。
13、我说:那有什么好处呢?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洞察了生灭这两个字,可能会拥有一个比较自在和清静智慧的人生。有许多事情的生灭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说一个肥皂泡刚吹起来,大概几秒钟就破灭。
14、要认识仁体,就是要认识心理本体的一种智慧。而要呼唤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我们需要更加专注,集中全部精力到上面,直到忘记“自我”。进入忘我的潜意识状态。这和中国太极文化中的“阴极阳生”理论是一样的。事物总是处于矛盾的不断交替,当到达一个极之后就会向反方向转化。
15、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16、5岁时,王阳明还不能说话,但改名守仁后立刻就能开口说话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证实。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有很多难解之谜。
1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8、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9、世上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心即是“理”,即是“天”,即是“道”。也就是我们本体的感觉、意识、追溯到其根源处,是与天地万物本位一体,不可能有离开我心而存在的事物。
20、王阳明给陆九川解释了关于心态和人心的本质,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完全领悟,问到,自己经常在静坐的时候被外界的事情打断,办事之后又回来静坐,自己的身心还是不能打成一片。王阳明说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实际修养,体验还不深刻,内心还是有所牵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不会随意被外界干扰,看似静坐收敛身心,但自己的心却被放纵于空想。
21、儒家所推崇的“仁体”其实是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能推动力。我们被外在的意识控制着,因为外在意识的善于联想、浮躁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让我们容易产生喜怒哀乐情绪。正是由于这些情绪,阻断了我们天地大自然与内心相同的渠道,遮盖了我们本来的能量和智慧。
22、涉及的典籍多,主要有四书、朱熹的四书章句。
2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4、一开始哄抢好苹果的孩子如今碌碌无为,过着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25、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26、众弟子齐聚天泉桥下,环坐碧霞池畔,聆听王阳明讲学。一位弟子问:《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比喻到,志于道就像是去选地方,准备材料盖一栋房屋;而据于德就是已经修好的房屋,有地方住了;依与仁就是常常在房子里面住,不再离去;游于艺就是加一些请棋书画等来装饰房间。
27、冀元亨和蒋信开始静坐修身,并观照内心感受,蒋信也开始忘记了平日压抑的生活和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体验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28、三年龙场的艰苦岁月,磨炼了王阳明,也成就了王阳明,让王阳明悟道心学,广受门徒,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9、15(幸福婚姻必修课)如何做个好男人!传统文化相亲群
30、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阳明
31、有一天陆澄收到家乡的来信说儿子生命垂危,陆澄联想到前一天晚上看到乌云秘密,月色暗淡的天空景象,不由的感觉上天给了自己不详预示,于是更加悲伤。
32、王阳明指挥若定,谋定而后动,善于出奇制胜,一招制敌。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平定了宁王的叛乱,堪称奇迹。宁王在朝中d羽众多,宁王被擒之后,朝中的d羽权贵也担心东窗事发,造谣生事说王阳明和宁王是合谋造反,此时喜爱游玩的皇帝朱厚照南下到江西游玩,然后准备将已经被擒的宁王处死。另外,皇帝南下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调查王阳明是否与宁王合谋,并且还逮捕了地址冀元亨拷问,冀元亨宁死不屈,并体验到了生生不息之仁体,但经过严刑拷打,冀元亨出狱后5天就病故了。王阳明听闻后悲痛万分。
3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uvGCD6JilLnMCb0MgtvA提取码:RUMW 书名:王阳明全集
34、22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全集(共41集,文字+视频版)
35、至诚是一种心灵的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无法通过外在学习而得,而是与一种没有杂质,空灵澄清的心境融合在一起。
36、我向她作揖说:你别再说了,我下次再慢慢听,现在我要帮你买茶叶,滞销的普洱茶来三饼。
3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8、但是只要你肯去体验,你就会慢慢的搞清楚你的烦恼,你的痛苦,你的妄念,你所执着的东西,其实无非也和你看到的这朵花一样,它总是在生和灭当中。
39、王阳明一生讲学,弟子无数,但只有冀元亨一人与其共患难过。冀元亨,字惟乾,湖南武陵人。自幼爱好儒学修身养性,10多岁时目睹身边亲人离世,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
40、《王阳明》是明史学者方志远教授与《百家讲坛》合作的第四个系列节目。节目播出后,被观众称为“余音不绝,堪称经典”。《王阳明:心学的力量》由方志远教授根据讲稿修订而成,全书系统讲述了王阳明从“少年立志”到成为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的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展示了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探索“圣人之道”、体悟“心性之理”、践行“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将“心学”改造为既是“修心”之学又是“行动”之学、不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而以“良知”之是非为是非、无论穷达皆有兼济天下之心的王阳明。
41、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拥有极其丰富的感官感知和灵魂感知。
42、陆澄在王阳明的指点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且对王阳明的超然物外的心态甚是佩服,便去问王阳明是如何做到的,老师说圣人都是心如明镜,能随着自己的感应,而灵活自如地应对各种事物,什么东西到面前,都如实地映照出来。徐爱补充到,先生的格物致知就如同把镜子擦亮,自然就更具有照物的作用。
43、 王阳明从祀孔庙,使得王学成了当时的“显学”。但坦率地说,从祀孔庙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王阳明的格局,使其由“凤头”变成“凰尾”。
44、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45、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46、我们不要有意将善恶加之,善恶之分全凭天地自然的规律而行,不要去又着了一点私心杂念在上面,这样心无所滞,事过不留,即与不曾好恶一般。
47、他们打坐至清晨,慢慢开始被其他思绪打扰,变得心神不宁,情绪慌乱,王阳明注意到了这一切,说道:知止之道,在止于至善。至善者,无好无恶,不喜不怒,无分无别也。慢慢冀元亨和蒋信二人便领悟。
4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49、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50、第二天,王阳明叫上他们到一块荒地,开始种菜,冀蒋二人虽有些不同意,但是没办法老师已经带头做了,于是也抄起锄头开始干活。王阳明看他们累到实在不行了,于是放下锄头开始讲学。说修身的关键是在于改变,要认识良知就要去除不好的习气,让心灵恢复活泼的本性。要改变就需要体会痛、冷、累、热等外在感受,于是他们二人按照老师的指引静坐了一会,发现又生龙活虎起来。这种由外而内的改变,但这个改变并不是简单改变一下内容,而是真正的进行意念的调整,慢慢放下之前的包袱。
51、思想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只有当思想进入潜意识后,才能转化为强大的能量。面对复杂的环境,如果我们能控制住内心,就不会被外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乱。
52、王阳明在桃花山与弟子继续讲学:儒家正统以致良知,发掘本心光明为要务,良知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之理,是最原本的心灵状态,每个人都有这种“本心”。我们本心包括了各种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心之所发则为“意”,当我们的心接触到外界时,万事万物也由此而产生。所以,在我们心之上去外界求理、求事那是不行的。因为所有事物的道理和规律都在我们内心。我们应该向内求理。
53、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54、能够反省自己,克制内心的欲望,方能成就自己!
55、一个人对于情绪克制的程度不同,足以证明他的情商高低。只有情商高的人,才能真正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56、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57、正德八年,王阳明和众弟子在位于王阳明家乡余姚六十里的白水冲相聚,白水冲的白水瀑布是余姚第七景,风景非常秀丽。
58、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生活很坎坷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以自我意愿为中心,没能认识到内心的那种源自本性的力量,不能获得超越受限的人生。正是内心内心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焦虑和抑郁,也抑制了我们潜能的发挥。
59、王阳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
6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61、王阳明在龙场的恶劣环境中,逐渐平复心情,一开始只认为自己在这里只有等死而已,于是开始每天打坐修身,终于有一天,王阳明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心灵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的迸发。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明白之前的“格物致知”的良知就在自己的每个人的内心。排除了环境的各种干扰,声、色、名、利的诱惑,摆脱了束缚,人的内心才真正具有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世上一切的事情。
62、以道求胜,就是将人生的追求与道相融合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积极心态,历练自己,积聚一种与道相融合的力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大败,数年蛰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大业。
63、跟随王阳明的脚步,深刻领略“心学”精妙,在浮躁的社会中,淡定面对一切,从容解
64、《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以王阳明事迹为经,以“心学”为纬,编织成完整的王阳明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读者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格物致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将“心学”发扬成为世间第一实用哲学。
65、真正深入很平静的,很理智的去体会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存在,是怎么样的存在,本来就是很傻的事情,谁会去做这种体验?
66、有学生问自己的思想很容易乱,心会不由自主地去追寻外物,该怎么办呢。
67、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对世界和他人的抱怨,让内心平静,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一个人内心才能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把事情做到最好。
68、正德十四年,做了多年准备的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王阳明主持平叛大计。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之兵,即伐心之道,攻心为上,强调在无声无形中瓦解敌势,解决敌人。王阳明熟读孙子兵法,用兵如神,深得此道。他的用兵是:奇正相生,动静相宜,虚虚实实,变化无穷。他用反间计拖延了宁王出兵南昌的时间,并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准备出兵平定宁王叛乱。
69、可是我们真的存在过吗?用这些都能真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吗?不一定。
70、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71、陆澄自幼体弱多病,有一天他问老师关于养生之道,而且道家说的元气、元神、元精是怎么回事。
72、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73、从15年开始,大家一起自发组织研习《传习录》,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目前在宁波有三个点,周五周六周日晚上三场研习,一直只读《传习录》。
74、王阳明讲到,在官场,人心各异,各有各的利益和立场,所以处理事情一定要保持冷静,洞察各种形式,还要平衡各方利益。当然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撮而就,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慢慢磨练。
75、除了注释,还有对注释的分析理解,注的来源,除原典之外,也辐射了宋明理学文献,也有阳明《全集》中的观点,以互训、圆成。不过,注疏并不浅白,需要一点点基础。此书应该是代表了大陆学者在文献注释方面的最高水平,适合于研究型学人阅读。
76、比如自己这一生从生到死这一场生灭,又比如一段亲情和爱情,一场事业,因为这些东西的聚和散从生到灭的过程稍微长一点。
77、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78、只要你不执着不紧紧抓住不放,你就能在苦与乐美与丑之间。在这些分别的影尘环境里面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79、仅能解决温饱的他,每晚都会烧香拜佛,感谢神明赐予了他一生的福气。这令妻子很不解:“我们整天吃着粗茶淡饭,哪里来的福气?”
80、16《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六讲:一封“情书”
81、贪婪是人性中的极恶,能破除自身贪婪,理性克制自己的人都是圣贤能人,王老夫子心学是教人了解自己那颗看不见的心,读懂自己的心,以圣贤为榜样,做不到圣贤做君子,做不到君子最起码做一个合格的人。
82、或许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吧,因为我们有一场大概七八十年的生灭过程。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