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内附精美插图,直观展现谭嗣同及其手迹。书末附谭嗣同参办学会、报刊、学堂、实务统计表及其生前发表文章汇总表,全面展现谭嗣同短暂却绚烂的一生。
3、王夏刚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著有《谭嗣同与晚清社会》、《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
4、1898年,谭嗣同抵达北京后谭嗣同给李闰写的一封信之时,还特意寄上《女学报》及女学堂书各一包,关注妻子的思想进步。
5、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谭嗣同简介及主要事迹)。
6、中华/讵不欲/敉平/耶,胡/蓄道德/能文章/如公,奄然/长逝;
7、情感积淀自不必赘言。没有这种积淀,这个时代任谁要为仅仅存活于书卷里的灵魂耐得住连年枯坐冷板凳的寂寞真的都会很困难很难坚持。我以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维欣为《谭嗣同年谱长编》所做的学术准备当是毫无夸张。为了写好年谱长编维欣曾走南闯北几乎踏遍先生履痕。这种在人物年谱写作中运用田野调查的做法是很需要吃苦耐劳的。她说:
8、1897年,他“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并积极投身宣传变法维新,为旧王朝注入了新的血液。
9、谭嗣同曾说,夫妻之间的不平等起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原因在于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他一面批判“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一面提倡男女平等。他宣称:
10、抱着这样的情怀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谭嗣同年谱长编》在我心目中毫无疑义是最能全面“复活”谱主、让被历史严重窄化得走形失真的谱主以前所未有的真面目走进今日读者的心灵世界。年谱类的著作一般都显得冷,冷冰冰的冷,冰冷冰冷的冷,更何况谱主是年代已经久远很多人并不了解的历史人物呢?我估计读者读了上面这段文字立马就能感受到维欣这部《谭嗣同年谱长编》暖心宜人的自带体温。
11、谭伯牛:普遍。湖南在近代佛教里有很重要的一环,这是鲁迅的一个评价。有一次鲁迅跟他的徒弟,长沙人徐梵澄聊天。他说你们湖南人还是挺不错的,跟我们浙江人有点像,容易走极端,一种极端是烈士,对世界非常不满、反抗,以生命去对抗,一种是遁入空门做和尚。烈士的极端其实就是谭嗣同,我觉得他的观察挺准确的,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过好这个日子对他们而言很困难。
12、《中华孝道故事》一书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13、“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14、与唐才常同年拔贡的毕永年,亦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早期革命d的重要骨干。他在戊戌变法期间主笔过武汉的《汉报》。变法失败后有过许多著作,其中《诡谋直纪》(内容存疑)是揭露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历史资料。但因与唐的政见有所不同,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不够坚决,曾两次负气出家,最后病逝。
15、成庆:《仁学》成书的时间非常短,你今天看的话,会发现它有很多洞见,但是它的拼凑性也很强。我个人来讲,《仁学》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著作里比较抛开了儒家正统,深度地去探究生命问题,宇宙观、人生观的一次努力。比如说谭嗣同讲生死,讲不生不灭,可中国人到后来也不是这样想的,中国人还是好生恶死的。到今天为止,我们其实都没有从根本上来探究中国人的生命观,我们看待死亡的态度。而谭嗣同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他也知道生命在整个宇宙中的流转是怎样的。
16、李天纲:我觉得谭嗣同给中国的戊戌变法留了一块纪念碑。他很明确,他意识到他的地位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必须做一个牺牲来确立这样一个纪念碑。
17、光绪三十三年,吴芝瑛好友秋瑾被害,他协助吴芝瑛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请无锡著名画家吴观岱描画了《西泠寒食图》,并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风雨亭",在上海小万柳堂别墅内建立"悲秋阁",以志哀悼。清廷为此欲加害于他们夫妇,后迫于舆论的压力未敢下手。“悲秋阁”或为“秋声堂”之指代。
18、谭嗣同,字复生。在谭年轻时,他的家乡流传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几乎全部死去。谭嗣同不幸也被传染。他病了很长时间,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但最终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19、——陈宇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d委书记、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常务理事)
20、本书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的必备之书。书中对谭嗣同的时代背景、生命历程、家世交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梳、辨析、考订,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史实错误,还厘清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彗星”其思想的形成理路和发展轨迹,从而在年谱之外具有了思想评传的价值。
21、 谭嗣同是林圭在时务学堂最早接触的老师之也是林圭走向反清革命道路的第一位引领人,“林圭素仰慕谭嗣同之为人,谭亦甚器重之”,被恩师谭嗣同“常许为造世之雄”。最终,林圭追随先生,蹈锋饮血。
22、个人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23、在母亲病故之后,谭嗣同也感染了瘟疫,一连三日高烧不退,父亲到处求医治病,日夜在他身边守护,终于使他逃脱了死神的魔爪。然而现在眼看父亲会因自己而受刑,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却束手无策,谭嗣同既心痛又着急。
24、解放前,由于国民d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