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理想,是看到天下礼坏乐崩,想要纠正,恢复周礼,所以他的言论都是在讲“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在讲等级思想,而礼正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等级制度上的个人修养,规范养成,以及把这套自创规则上升为道德层面,才是《论语》的主旨要义,与哲学毫无关系。
2、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就叫现象学。……马克思主义中没有现象学这个名字,……黑格尔以前的实证主义和不可知主义者认为科学就是记录现象,根本不是认识本质。(p85-86)
3、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第41页)(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4、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费希特是:“我行故我在”,他是从行为开始。从方法论上讲,斯宾诺莎说:“方法是从真观念开始”。因为有了真观念,即有了标准,有了指导。……黑格尔认为哲学应从概念开始,而不能从直接的东西开始,也不能从间接的东西开始。(p215)
5、儒家谈易,不谈有无,老庄喜谈有无。佛学有空宗、有宗两派,亦重有无问题。黑格尔由谈有无,进而谈变化,谈易,故实近于儒。变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化学上的变化,由有变有。……变化的另一种意义,见于哲学,即有到无,由无到有,方生方死的变化。……譬如生灭是变化,但生灭均包含有无。在生之中,有显无隐;在灭之中,无显有隐。……一个东西之所以是一个东西,因为他与别的东西有关,如无别的东西,这东西即无法存在,无法被认知,因此有限或限有是他在、他知之物。即是说一个东西,若不与别的东西对立,此东西即不能存在。……易言之,必假定他物存在,此物才存在,才被知……康德以为物自身是自为而不为他的,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故虽有但不可知。照黑格尔的看法,无自为而不为他者,故真的物自身必然为他,必然表现为现象,而真正的现象亦必为物自身的表现。故黑格尔以为对于现象有了解,对于物自身毫无了解是不可能的。(p154-155)
6、1黑格尔主张君主世袭制,他认为君主世袭不单是可以“预防王位出缺时,发生派系的倾轧”,主要的哲学理由是,由于君主的来源是“没有根据的直接性”,是不能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的。他说:“君主选举制倒不如说是各种制度中最坏的一种。”(同上书,第304页。)(p525)
7、“信仰限制、约束人;它使人丧失了恰如其分地来评价别的跟自己区别开来的东西的那种自由与能力。信仰拘泥于自己。”
8、《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9、那么当人意识到自由的时候,他就想创造出一种适合于这种自由的外在关系形式,这就是客观精神。
10、1有许多相同的例子,得到规则,从而也就得出量的界线,界线是可以变化,也可以变动的。所以规则有时有相反的例子,因而规则是允许有例外和破例的,没有没例外的规则,但例外并不能取消规则,有时例外凡可以加强规则的可靠性。黑格尔说,规则不是规律,规律要通过逻辑论证,和有充分的根据。规律可以被一个矛盾的例子所推翻,不容许有例外。规则可以有例外,但例外一多,规则也就失效,于是由量变引起质变,只有再订新的规则。……黑格尔说,“量变以质变为目的,质变以量变为手段”。(参看《逻辑学》,论限量部分)(p294)
11、康德在思想和生活上,有两个重要的矛盾:科学和宗教的矛盾,必然和自由的矛盾。
12、从生命的欲望到对生命本身的欲望,我们上升到了更高的欲望,那就是对“类”的欲望,就是对人类生命整体的欲望。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对生命的追求最终还是要面临死亡,所以人总是要追求永生,虽然追求不到,但可以通过繁殖、教育达到传宗接代,在“类”的里面、在家族里面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对生命的欲望本身就转换成一种对“类”的欲望。自我意识体现在“类”上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当然首先是体现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等家庭关系里面。但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整个人类的关系。自我意识本身是一种类的意识,后来费尔巴哈、马克思讲的类意识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提出来了。所以自我意识更高的表现就是类意识,就是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命,而且是整个类的生命。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融入到整个家族、种族——“类”里面去,构成一个生命之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的自我意识变成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只有在“类”里面,我的自我意识才不受我的肉体状态(年轻还是年老,活着还是已经死亡)的限制,我能意识到我,不再仅仅局限于我这个肉体,而是可以把它扩展到整个类的存在,整个种族的存在。在这方面来意识到自我,这种自我意识就变成无限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无限的。
13、1合理性与现实性相等同的公式,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第11页,另参看《小逻辑》,第6节。)这一著名公式首先在这篇序言里着重地提出来。后来在《小逻辑》导言第六节里又曾加以发挥。(按:《小逻辑》出版于1817年,“法哲学”出版于1821年,《小逻辑》提到这个公式那一段,大概是在1827年第二版中补进去的。)……至于恩格斯所说:“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乃是从左边去解释、批判、改造、扬弃黑格尔的公式所得出的革命的结论。(p510)
14、经验主义有启蒙思想、有反对传统、权威的倾向,有进步性,它否认必然性,否认经验外有无限、上帝、精神等,可发展为怀疑传统、权威,怀疑传统权威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性。黑格尔认为,经验主义,一定要以亲眼看到的东西、经历到的东西才算有效,不相信玄虚,不承认幻想,故经验主义包含有自由的原则。黑格尔言外之意,凡是经过我思想的东西,才是真的,即有了思想才有自由,即是比亲眼见到(指经验)更高明一些。(p250-251)
15、这里应该注意的,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对唯物主义斗争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哲学史中凡是好的唯物主义,他都把它写成唯心主义,并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他曾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是一切哲学的开始。”(p101)
16、正因为这样,决不能因后来的学术发展就否认一开始所进行研究的价值。任一在学术史上留下痕迹的观点都是思想整体发展过程的体现:
17、绝对精神就是探讨人的精神生活。客观精神的实质、法哲学的实质、历史哲学的实质,只有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纯粹的体现。这种精神生活就包括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三大领域在黑格尔看来,概括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所谓精神生活的主体实际上都跟上帝有关,跟绝对精神有关,它们就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绝对精神就是上帝嘛,是上帝在人的精神中的现身。在客观精神中他还没有完全现身,他通过人的利益、争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世界历史的审判这些方式表现出来——都还是在后面起作用的,都有一种“理性的狡计”,他躲在后面。唯有在绝对精神里面上帝本身出现了,他不再玩弄狡计,他就是他。你要知道上帝是怎么样的,你就去从事艺术;在宗教方面你就要抱定信仰;那么在哲学方面呢,你就去进行哲学研究。这些都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手段。所以这样的精神生活它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结构,主观的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前面讲的这样一种精神结构,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制度,它是一种客观的精神生活。
18、知性的规律是同一律,即单纯的自我同如A=A自我联系,同中不包含异,同一性中无差别性,一般的抽象思维,都是按同一律,从一范畴(原则)推到别一范畴(原则)(p269)
19、1他明白地说:“自然作为潜在的理念,……并不永远是顽冥不灵或石头化了的东西,而乃是能叫嚣的、能扬弃自身进到精神的石头。”(《黑格尔全集》第9卷,格罗克纳本,第50页。)所以在黑格尔看来,自然不是永远静止地固定地是理念的他在,而是永远在矛盾发展之中的。黑格尔写道:“自然在理念中潜在地是神圣的;不过像它存在着那样,它的存在和它的概念是不相符合的;可以说,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同上书,第54页。)这就是说,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矛盾在自然里是没有得到解决的。自然乃是一个力求解除自身矛盾的过程。从上面引语看来,黑格尔不是片面地轻视或贬低自然,而是企图达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所以他说:“精神之所以是精神全凭自然作为中介。”(《小逻辑》,1)……黑格尔对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曾作生动的比喻。他说:“精神具有像亚当看见夏娃那样的自信力,宣称:你是我的血肉、我的骨髓。所以自然是一个新娘,精神要求同她结婚,不过自然是一个脾气很坏(具有偶然性、无理性一面)的新娘罢了。”(《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8页。)从引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比喻精神和自然的关系的作法来看,我们只能看到黑格尔爱自然、看不出他轻视自然的中世纪僧侣式的态度。(p450-451)
20、“二律背反”是日文译名,或译“理性矛盾”。背反即矛盾,二律背反,即对同一对象,提出两个相反的命题,在两个相反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同样的必然性、合理性,此即二律背反。这是在解释世界中提出的。(p259)
21、1伦理在其自身的矛盾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家庭是伦理精神的直接的实体性,是婚姻的产物。婚姻是一种伦理的纽带,它以性爱为基础,而排斥其他因素。……婚姻则是伦理法律化了的性爱,消灭了性爱中的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及纯主观的因素。……丈夫为一家之首,他维持生计,管理资本。……妇女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但她造就不出从事先进科学、哲学等等的才能来。……男人好比动物,而女人则因其温柔,好像植物。当女人当政时,国家就危机临头,因为妇女不用共相来规范其行为,而用错误的意见与癖好来规范其行为。……他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的真正意义在于包含有限制君主权力。这在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黑格尔认为君主的最后裁决或签署命令只是一种形式,君主只是一个说“是”(ja)的人,即只是一个盖图章的人,并且给“我”(小写)加点点缀。(《法哲学原理》,第280节,增录。)意即君主是象征,是阿斗。——也可以说是一种模仿英国的“虚君制”。(p552-556)
22、我们将在哲学史里看到,在其他欧洲国家内,科学和理智的教养都有人以热烈和敬重的态度在从事钻研,惟有哲学,除了空名字外,却衰落了,甚至到了没有人记起,没有人想到的情况,只有在日尔曼民族里,哲学才被当作特殊的财产保持着。
23、与马克思不同,费尔巴哈不仅见过黑格尔,而且还曾经是他的学生。1824年,费尔巴哈进入柏林大学,有幸听到了黑格尔的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
24、我们主张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与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分别开来谈。说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是指其异化原理和否定性的辩证法……真正起源……是说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着后来黑格尔全部哲学的雏形、萌芽和主要的观念,也就是说,黑格尔以后的著作都是精神现象学某些思想的发挥、发展,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它们的源头。(p130-131)
25、“有”变成了它过的对立面,则“无”是“有”一个“无”,它不能离开其对立面。然而“有”,它本身一定要变成“无”,“无”是“有”的,“有”也是“无”的。反思“有”和“无”的这种交替,就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这个“变”构成了黑格尔的第一个三段式:有一无一变,或存在一非存在一变易。第三个范畴把前两个都包含在自身了,既有“有”也有“无”,从有到无是消灭,从无到有是产生,“变”即产生和消灭。所以这个“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再抽象,不再无内容,而有其进一步的规定,有了自己的所指和定在。“定在”就是“Dasein”,在海德格尔那里译作“此在”,在黑格尔这里意指“确定的存在”即我们可以确定变化的东西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在这里,“定在”这个概念出来了。而变易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有了“质”,可以有定性的分析。
26、在哲学上发挥浪漫主义的为黑格尔同乡、同学、最初还同走一条哲学道路的谢林(1775-1854)。……黑格尔把席勒尊崇为同乡的前辈和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启导者。黑格尔最赞赏席勒两首富于哲学意味的长诗。一为《艺术家》。……一为《大钟歌》。……席勒《论美感教育书信集》,黑格尔两次认真阅读,对他写《精神现象学》一书启发相当大。(p29)
27、神学的秘密就是心理学。我想要思维,我就设想出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我渴望满足,我就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道祖;我期待着爱与被爱,我就臆想出博爱众生的佛陀。任何宗教都可以在人的心理找到对应,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同样如此。
28、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大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29、黑格尔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论主要的代表。黑格尔的哲学使得德国自康德以来的唯心论发展达到完成的体现。……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也随着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基本上黑格尔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的保守主义在拿破仑失败后的复辟时代更为加强。特别是当他晚年在柏林大学任教时期,他利用他的哲学来为普鲁士君主政体做辩护,使得他成为普鲁士政府的官方哲学家。(p48-49)
30、《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31、黑格尔肯定自然是精神性的东西,不过只是潜伏着的精神性而已。……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泉源和秘密。(p84-85)
32、他首先认为哲学的内容是思想,是通过人的思维产生的,经过人的思维产生的还有艺术、宗教等。其次他认为哲学是思维以自身为对象,思维自身的规律就是理性,人是通过理性去认识理性自身,当思维去认识自身的时候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因为它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认识自身,即哲学是自在自为的。最后,这种认识自身不是直接的认识到自身,而是要经过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真理的体系。而处于这个真理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部分,则是针对这一个体系的相对真理。阐发这种思维体系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就是《逻辑学》的任务。这种思维体系的全体被黑格尔称之为理念,理念是自在自为的,是自己使自己成为全体。这种自己使自己成为全体的过程,黑格尔用发展这一概念来描述。黑格尔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是辩证的,发展这一概念是潜在和实在的矛盾统一。理念的潜在阶段是自在,实在的阶段是自为,自己为自己的阶段。从潜在变为实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某物仍然保持为某物。潜在和实在这两个状态互为存在,潜在为实在而存在,实在为潜在而存在。在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中,他用自在自为这一对范畴来描述绝对精神和其各个阶段的发展的状态或环节。自在自为这对范畴在潜在实在这对范畴上加上了主观性的原则,这是因为发展的主体为精神,精神达到了自我意识后就从潜在变为实在。理念在发展中会变得具体。理念在自在变为自为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阶段,并且在必然性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而整体就是具体的。如果抽出思维的某个范畴,或者规则,那么思维是形式的,抽象的。但是思维的整体即理念作为不同规定的统一是具体的。理念不仅在实在阶段是具体的,而且在潜在的阶段即自在的阶段也是具体的。理念是从自在到自为的运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差异和同但理念最终会成为一个具体统一的整体。具体这一范畴是对黑格尔哲学里的精神的逻辑阶段、潜在阶段理念所说的,但是具体这一范畴也可以应用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去。因此,可以说绝对精神也是具体的,这是因为作为潜在的绝对理念也是具体的,最终绝对理念要把自己发展成为绝对精神。从绝对理念发展到绝对精神的过程中会出现差异的阶段也就是自然哲学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出现这一阶段,绝对精神才能融合差异,而成为具体的统没有差异就完不成同一。理念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多重阶段,前一阶段成为后一阶段发展的阶梯,因此这理念发展的具体运动,是一系列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理念越来越具体,也就是统一越来越多的范畴、概念。总结来说,黑格尔把哲学的对象看做思维自身,思维自身的全体是理念。因为是思维在思维思维自身,所以理念是自为的,能动的。理念是一个具有发展过程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个有机体,包含有各个不同的阶段部分在之中,理念的不同阶段是概念。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哲学系统是一个理念的全体和它的一切部分之发挥,好像在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里,一个生命、一个脉搏跳动贯穿着所有肢体一样。在理念中出现的一切的部分和所有这些部分的系统结合,均由此唯一的理念产生。一切特殊部分都只是这唯一生命的反映和摹本。它们只有在理念的统一里,才得到它们的实在性,而它们的区别或不同的特性,也只是理念的表现和包含在理念里的形式。所以理念是中心,同时也是边缘,是光明的泉源,在它的一切向外发展里并不走出它自身,而只是内在并现在于它自身。所以理念是必然性和它自身的必然性的系统,而理念的这种必然性同样又是它的自由”这段话适用于对理念的总结,但是正如该段所说“一切特殊部分都只是这唯一生命的反映和摹本”,因此作为黑格尔整个绝对精神体系特殊部分的理念是绝对精神的摹本。
33、个体自由之表现,即为质。量变在过程中追求质,实现质以发展其自身。同时质量以量变为工具,这也可说是理性的机巧。在不受人注意的变化中,质利用量以实现一种目的。(p160-163)
34、绝对精神的第一个环节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也是如此。美和艺术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精神本来是表现理念的,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它只能以感性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出来。艺术是人的艺术,自然界没有什么艺术,自然界都是用作艺术的材料的一些东西。所以对这个我们通常讲的自然美,黑格尔作了一种解构: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其实是对我们而美的,为我们的审美意识而美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我们觉得自然界美,是因为我们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它,所以我们看出自然界里面有美。但是你如果换一个眼光,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你可能就看不出来了。你只有用一种艺术的眼光去看自然界,你才能看出自然界是美的,所以自然美的本质其实是艺术,其实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创造活动。
35、“黑格尔讲学极为明晰易解,不似他写的著作那样晦涩难读;因为他极其注意听众的理解力。”
36、可是永恒的东西是超自然的和反自然的,因此信仰的对象必然要超出常规、不受现实规律的束缚——必然是奇迹。在所有的宗教中,神都能够创造反自然的奇迹:基督可以死而复生,佛陀可以躲过六道轮回,道祖能够羽化登仙等等。信徒们从来不会去迷信合理的东西,他们只愿意膜拜反常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其实源自于他们内心中的幻想。信徒渴望脱离现实的束缚、挣脱自然的规律——如果上帝是有死的,谁还会去信仰他呢?如果上帝无法让信徒觉得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那么上帝就毫无意义。
37、知性的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着眼于力,着眼于抽象概念“力和力的表现”。在这个层面上,黑格尔说,我们的意识的思维层次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叫作“超感官世界”。它是超感官的——感觉已经退场,知觉也已退场。现在是在跟概念打交道了。力是概念,力的表现、力的结果也是概念。实体性、因果性、交互性等等在康德那里作为关系范畴的概念,都是从力的概念产生出来的。你何以知道此处有个实体?是因为它作用于你,它有不可入性,你碰到了它,它不让你进去,它有排斥性,所以你知道它是一个实体;你何以知道有因果关系?因为里面有一个力的传递,原因把它的力传递给了结果;你何以知道这是交互关系呢?因为,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所以,这些都是作为力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力的概念和知性的概念相关。
38、1黑格尔首先说:“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法哲学原理》,第10页。)黑格尔用抽象定义的方式指出,“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意志而没有自由,只是一句空话”(同上书第11-12页。),亦即不是意志。既然人人都有意志,那末人人都有自由,也就是人人都有其伴意志自由以俱来的权利。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说法,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同上书,第29页。)(“定在”这里作为实现或体现解)。这种不经过矛盾斗争,人人都一般地、自在地享有的权利就叫做“抽象的法”。“法”字在这里主要应作“权利”解,因为德文原字Recht,具有法、权利、正当三个不同的意思。这里的“抽象的法”主要是抽象的权利的意思。抽象法或形式的法有如下的特点:因为抽象法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所以它的命令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同上书,第46页。)……“……人唯有在所有权(或财产)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同上书,第50页。)他并且强调“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或实现),它本身是本质的目的”。(同上书,第54页。)他斥责柏拉图的理想国“侵犯了人格的权利”,因为“它以人格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为普遍原则”。(同上书,第55页。)(p512-513)1他从辩证法出发来分析,认为不法是法的否定,刑罚是对于不法(否定法的东西)的否定。同样,犯罪是一种暴力的强制(他叫做第一种强制),刑罚就是对强制之强制(他叫做第二种强制)。所以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通过刑罚对于不法和犯罪的否定,法、正义就得到恢复和维护。……黑格尔还认为施用刑罚不是个人主观上从外面去处罚犯人,而是按照犯人行为自己的逻辑,或他自己的法的观念,他就应该得到处罚。所以他说:“刑罚既被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同上书,第103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中曾引证了黑格尔这句话,并反对杜林对黑格尔这一学说的歪曲。)换言之,在处罚犯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唤醒了他自己原来的意志和自由。所以黑格尔不仅赞成“对犯人处刑必须得到他的同意”,而且进一步指出,“犯人自己的意志都要求自己所实施的侵害应予扬弃”。(同上书,第106页。)(p514-515)
39、其次,这里的精神是什么呢?精神是和物质相对的,但是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精神或者意识,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一种呈现。黑格尔说:“绝对者就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切教化与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与科学都曾经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的历史才可以被理解。”
40、《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41、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客观的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http://www.baike.com/wiki/绝对精神)
42、1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p487)
43、1黑格尔说,我们计算数的方法,往往认为是偶然方式,我们必须把它变成必然性,根据计算方法规定原则。积极的计算方法有三个:加法、乘法和自乘法;消极的计算方法,也有三个:减法、除法和开方。(p289-290)
44、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45、黑格尔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黑格尔说每人都穿鞋子,但不都能制鞋。他反对认为不用费力,即可以大谈哲学的想法。(p216-217)
46、10怀疑主义由正面提出反面,从知性抽象运用辩证法,只得到一个纯粹抽象的否定,没有提高,只得到抽象的消极的结果。但黑格尔提出哲学不怕怀疑主义,而把它当做哲学的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因为哲学是前进的,怀疑又怀疑,否定之否定,会得出积极的结果,但在否定中要有肯定的。(p270)
47、信徒愿望不死,神就可以获得不死之身;信徒愿望万能,神就可以万能。宗教绝非真正的禁欲主义,它只是把所有欲望都集中在一地方,进行极度的放纵而已。世间还有谁的欲望比那些苦行僧、炼丹道士更加强烈呢?——他们渴望超出生死生死轮回,渴望长生久视,渴望住进天国。因此,教徒绝不是清心寡欲者,他们是最贪得无厌的鄙夫。
48、必然也有根据,不是以别的东西为根据,而是以自己为根据。……最高的必然性,基于内心。因果律之必然性是基于外在条件的。康德只在科学知识范围内论必然,黑格尔则进至形而上学以论必然。……凡出于本性的必然,即真正的必然,其情形类乎蚕之吐丝。出于本性的必然有目的性。对于外在的必然,原可看成盲目的命运。整个地为外界环境所支配,无法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对于这样盲目的命运,只有屈服,不能得到安慰。若以必然出于天理,这必然才是内发的,有主观的,与人的目的符合,有感情,合理性。人受这必然的支配,精神上可有安慰。若我有痛苦,使其出于天道,则不觉痛苦。(p175)
49、《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50、理想是实在的真理,是实在的真谛。把事物潜伏着的实在性明白的发挥,则实在性即具有理想性。实在性离开了理想性,亦不成其为实在性了。所以理想与实在是不可分的。……若以自然与心灵之关系言,则心灵是自己的理想,自然是心灵的实在。自然只有在心灵中方初次达到其目的及真理。心外的自然并非真自然。(p157)
51、黑格尔逻辑学分成有论、本质论、概念论三个阶段。有论相当于感性认识范畴,本质论相当于抽象思维范畴,概念论是具体的理性思维的范畴。……有论中认识的是事物的存在、变化、质、量等等直接的东西;本质论认识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内外、因果、相互关系,即关于关系的认识;概念论认识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只说事物存在而没有本质,这是虚的;有了存在,有了本质,没有概念去把握,还不是真实的;有了概念,就使主观与客观统一了。……概念论认为一定要达到概念认识才是认识,概念认识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所以他说真正的事物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任何事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没有主观,客观只是潜在的。(p92-93)
52、哲学的著作和效果是不会为后继者所推翻和摧毁的,因为其中的原则不是业已过去了的;我们自己也是出现在其中的。(第43页)
53、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绝对精神。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54、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此也是最高的、最难的知识”。(《哲学全书》,第377节)在精神世界里,精神的发展又分为三大阶段:主观精神,指个人意识而言。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而言。普通所谓“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属于客观精神。他的历史哲学中所讲的“世界精神”亦是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精神,是无限的永恒的。前面两个阶段的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都是有限的,因此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是永恒无限的。不过体现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哲学,则是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p64-65)
55、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56、一为本质,多为现象,本质指物之自身关系,现象指物之与他物发生关系。所以现象与幻象不同,现象是根据有本质的,幻象是无根据无本质的;现象是关联的,幻象是孤立的;现象是具体的,幻象是抽象的。凡本质必表现于外,凡现象必表现本质,故本质与现象不可分。(p170)
57、10黑格尔说:“我们观察事物首先从质的观点去看,而质就是我们认为与事物的存在相同一的规定性。俟后方进一步去观察量。”量的大一点、小一点、多一点、少一点,不影响一物的存在。(《小逻辑》98附释二)(p287)
58、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
59、10逻辑学从有开始,也就是从纯思维、纯概念开始,而不是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如水、火等)开始,也不是从纯直观的东西(如数、方圆等)开始。换言之,逻辑学是以纯思维、纯概念为研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真正讲来,哲学史上讲“有”,是起始于伊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斯,伊利亚学派是勇敢的学派,胆敢超出感性,而把纯思维的东西当做研究对象,而逻辑学也是从“有”开始,这样就把哲学史与逻辑学联系统一起来了。(p276)
60、黑格尔是第一次提出辩证逻辑以与形式逻辑对立的哲学家。他明确地论证了形式逻辑是初级逻辑,辩证法是高级逻辑的说法。……他称建筑在形式逻辑上面的形而上学为“理智形而上学”,建筑在辩证法上面的形而上学为“理性形而上学”或思辨哲学。他认为“在思辨哲学里,抽象理智亦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却是不能老停滞不进的阶段”。(《小逻辑》36附释)换言之,他指出基于抽象理智的形而上学应是初级阶段,基于辩证法的思辨哲学应是高级阶段。根据同一原则他称形式逻辑为“理智逻辑”,称辩证法为“思辨逻辑”或“理性逻辑”。……联系到辩证法是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的逻辑来看,则形式逻辑便是形式与活生生的、变动的、矛盾发展的内容不相一致的逻辑,所以是低级或初级逻辑。(p73-74)
61、黑格尔认为,其实概念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设想、意识,而是一种客观的思想,就是万物的本体。概念的本性就是自由的,就是自由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就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自由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显示得很明白。但是,你还是要看出来。通过批判可以从既成事实里面发现,它的根基是自由的,它是自由地发展出来的。
62、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费尔巴哈逐渐对黑格尔哲学(思辨哲学)产生了怀疑,19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标志着从怀疑走向了决裂。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他说“思辨哲学的秘密则是神学——思辨神学”,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就是理性化、现代化了的神学。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结构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天国——自然界——人。基督徒用信仰来解释上帝,黑格尔则把上帝化成了理性,因此费尔巴哈说:
63、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64、本书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弟子在其身后根据他的大学讲义编纂而成,是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原著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书介绍了第一个时期的哲学—希腊哲学,认为哲学存在于希腊人的(异教徒的)宗教之内,人在精神上是畅适自足的;在第二个哲学时期—中世纪哲学时期,哲学是存在于基督教世界的,进一步更确定地使人们意识到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从宗教改革起哲学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近代哲学时期,自我思维出现了,并开始了抽象思维,其问题是各种对立。
65、1黑格尔是第一个提出辩证逻辑以与形式逻辑相区别的哲学家。他称形式逻辑为“知性逻辑”,称辩证逻辑为“思辨逻辑”或“理性逻辑”。……恩格斯把辩证逻辑比喻为高等数学、把形式逻辑比喻为初等数学,这正是他吸收了黑格尔的这一合理思想而对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所作的经典式的表述。(p412-413)
6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IJBn8WGf_ZiC2n3p4_4tg提取码:jxhr 书名:哲学史讲演录
67、此外黑格尔当时对政治局势的态度和对德国前途的乐观展望,特别表现在1807年1月他给一个学生叫蔡尔曼的信里。他写道:“只有知识是唯一救星。唯有知识能够使我们对于事变之来,不致如禽兽一般,木然吃惊,亦不致仅用权术机智以敷衍应付目前的一时。唯有知识才可以使我们不至于把国家灾难的起源认作某某个人智虑疏虞的偶然之事,把国家的命运认作仅系于一城一堡之被外兵占领与否,且可以使我们不致徒兴强权之胜利与正义之失败的浩叹。法国人经过革命的洗礼,曾经从许多典章制度里解放出来……这种死板的制度压迫法国人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有如枷锁。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法国的个人,在革命震动期间,曾经破除畏死之心,洗掉礼俗的生活,因为生死的念头当时代大变革的时候,对于个人已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法国人所表现出来以反对其他民族的伟大力量,都是由于为这种革命所鼓舞。因此法国人就胜过了那还在朦胧中没有发挥出来的日耳曼精神。但是如果这些日耳曼人一旦被迫而抛掉他们的惰性,就会激励起来奋发有为。因而在他们接触和战胜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内心生活,也许他们可以超过他们的老师。”(黑格尔:《通信集》第1卷,第137—138页)(p106)
68、《精神现象学》新译本首次完全基于黑格尔德语原文,积八年之功而完成。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仅精通德语,对于黑格尔哲学更有深厚的理解把握。相比之前流行的产生于50多年前的旧译本,新译本准确可靠,文字平实通达而不失深邃,忠实地还原了黑格尔思想的原貌。
69、“宗教......就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关系,不过他是把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
70、1我们现在应当提到黑格尔的另一原则:“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理想孕育于现实之中,它是现实的最健全的发展,最完美的形态。它就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平时说的“真正的人”,就是理想的人,同时也是美的人。所以任何美的东西,就是符合它自己的概念的东西,本质得到实现的东西。(p560)
71、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认识论是研究认识规律的学问,在世界观上,本体论是研究存在(事物)规律的学问,这三者的规律是一个东西,是统一的。……平常我们可以有思维,但并不认识。如A=A是思维规律,但没有认识,不是认识的规律。认识规律与客观事物的规律……它们所以统在于认识规律可以掌握事物的规律。……思维、认识的规律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存在的规律是客观的,主观的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可以统一的。所以,三者的统本质上即是主客观的统一。(p91)
7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 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73、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最大特征就是内容与方法相结合。……简言之,内容怎样,方法也应怎样。内容或对象是矛盾发展的,方法也就应是矛盾发展的辩证法。……他反对形式主义道:真理不是铸就的钱币,真理不是没有生命的公式,真理乃是依其内在性质(辩证法)而活动着的,因此要把握实在,非公式化的形式主义所能为力。(p68-69)
74、在关于自由的学说上,黑格尔是卢梭的尊崇者。在政治学说方面,黑格尔研究过孟德斯鸠的学说。他的君主、立法、行政三权辩证结合的思想是受了孟德斯鸠的影响,在经济学说方面,黑格尔把劳动问题提到中心的地位,则是受亚当.斯密的影响。(p41)
75、由于历史和逻辑的一致,那么理念的一些特征就会表现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就是可以对哲学的多样性作出理解。有些哲学史观把哲学的多样性看做哲学在追求唯一真理时失败的表现。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哲学史观割裂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多样性和统一性不是僵硬的对立,而是在流动性中多样性构成统一性。并且处在多样性中的各个哲学体系必须在统一的哲学整体之中才具有其意义。其次,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关系作出理解。就像理念中的概念一样,较高级的概念由较低级的概念内部的必然矛盾扬弃而来。历史上的哲学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的过程,哲学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历史上较新的哲学扬弃了旧哲学。因此历史上的旧哲学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且也没有消逝而在被新哲学包含在内,直到所有各派哲学作为全体的各个环节被保存在哲学里。所以旧哲学的原则没有被推翻,被推翻的只是这一原则的至上性。最后就是可以对认为哲学史是意见的累积作出反驳,哲学中的哲学所研究的是理念发展的某一阶段。而现今的哲学系统是建立在之前哲学基础上的,所以。。
76、这样,自我意识就有两方面:一个就是人把自己对象化,另外一个是把任何一个对象看作人,看作自己,看作和我相通可以等同的对象。通常说“移情”、“自居”、“将心比心”,就是这样理解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也是这样产生的。自然科学中讲的力学,“力”其实就是由人们“用力”的感觉借用来的,力最初就是人的力气。要由人的内在体验附会到对象上去,我们才能对对象世界加以描述。所以“类意识”不仅仅是人类的意识,还包括整个宇宙意识,整个宇宙其实都是通过人的自我意识扩展开来的。自我意识具有一种无限性,我们在内心把对象世界看作自我,这样才能把他人也看作我,看作与我同类的,可以交流、可以相通的。
7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eEsJYDbA0nP_5ZuVVu_Nw提取码:6m6x 书名: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78、1“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会感到缺陷,因为生命这个概念本质上就包含它自身和它的对立者之统一。哪里有了限制,哪里就有否定,只是为着一个较高的第三者——否定之否定。”(《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628页。)“缺陷就是一种矛盾。自身具有这种矛盾并能够忍受矛盾的就是一个主体。有缺陷,能忍受矛盾,并能越出矛盾,这就构成了主体的无限性。”(同上)能够感觉痛苦乃是高级动物的一种特权。天性越高,则越能尖锐地感觉到痛苦与不幸。伟大的人物有伟大的需要,并且有强烈的冲动去满足这种要求。伟大的行为仅产生于灵魂中深刻的痛苦。这是用一种诗意的唯心辩证法去表达近代资产阶级历史人物的精神状态。“自然之目的在于自己杀害自己,打破直接性与感性的界线,作为自焚的凤凰,从这种自然的外在性中再生,作为精神而出现。”这样,就过渡到精神哲学了。(p499) 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相互过渡
79、可是虚荣的信仰怎么能容得下怀疑呢?信者总是自以为优越于不信者,就像仆人在自己主人的显赫中感到自豪一样,信徒在上帝、脑残粉在偶像的形象中得到了虚幻的荣誉感,并且不准任何人对这个虚幻的形象提出质疑——对于信仰来说,怀疑乃是最大的敌人!
80、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81、享乐世界不行,改善世界也不行,理性又发展了。认为还是掌握科学好,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努力搞自己的专业,不管人群世界。黑格尔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理智动物及其骗局”。……脱离政治,掌握了科学、艺术,把人变成了注重专业的理智动物。这些理智动物依然自私自利,以学问骄人,文人相轻,互相争论,辩驳,所谓为学问而学问,也是骗人的东西。……有科学、艺术是对的,但要与社会结合,服从国家的需要。……他认为这才是理性生活、个人生活的最高阶段。个人与社会、群体的结合,这就达到“精神”阶段。精神就是社会意识,也叫做“客观精神”。(p89-90)
82、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83、● 本书根据作者同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讲授了黑格尔的四部哲学著作《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通俗易懂,紧扣原著,有助于读者了解黑格尔的思想观念以及与他以后的哲学家的重要不同之处。
84、1犯法是否定,惩罚是否定的否定。惩罚不是报复,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法之再度肯定,自由之重获建立。他证明公正之为公正,并保障了权利。公正的惩罚是必要的,因为犯法者不仅违背了外在于他自己的法,而且也恢复了犯法者内在的自由及意志。犯法者一定以为暴力是应该的,所以以暴力镇压他也是正当的。死刑有其自身惩罚的对象,不应该废除。犯法者从惩罚中改正了错误,认识了自己的内心的大法,这便跨进了道德领域。(p548-549)
85、对立的统一性是表面的,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内部,是最终起作用的。自相矛盾导致一种自我差异,它转化的根据是它总是要和自己不同,一个东西总是要变成不是自己,这又叫作“差异的内在发生”。“差异”这个词含义比较泛,不一定对立也不一定矛盾,只要有不同就是差异。但差异是如何发生的?还是由于矛盾,自己要与自己不同。差异的内在发生是不可遏制的。
86、1无论就内容来说,还是就篇幅来说,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其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最集中的表现;……马克思说:“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9——10页。)(p388-390))
87、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当前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正确。
88、1在自然界中,只有纯粹的惰性物质,才受机械观的支配,如在力学范畴内,但在某些物理学范畴内,如光、热、磁电等,就不能单纯用机械方法来解释,这样就为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p340)
89、信仰的排他性同样存在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中,一旦我们坚信了某个观点,并持续很长时间,就很容易使这个观点变得偏执和片面。如果某种学说被人奉为官方哲学,它也会很快沦为教条和戒律,进而僵化并腐朽。信仰是有d派性的,谁不拥护基督,谁就是反基督;谁不拥护我,谁就是反对我;信仰的排他性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一大阻碍,需要理性的怀疑来补救。
90、宗教信仰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说:“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跟限制、也即跟本性与理性相对抗的主观的东西。”简单的说,信仰就是对某种主观的东西无条件的确信,这种确信是排斥理性的。
91、黑格尔是从最低级最原始的意识讲起的。意识中最原始的是感觉,……感觉进一步是知觉。……知觉已抓住事物的特质。到了认识了规律、关系时,认识就达到理智之光,这是是主体最能动的时候,这样就进一步认识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野蛮的个人主义—主奴意识—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意识)——理性(享乐世界—改善世界—理想生活)——精神(社会意识或客观精神:艺术形象—宗教信仰—哲学概念)——绝对精神(p87-90)
92、10无也并不是简单的纯粹的无,无即是有,因为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数学上的无是“0”,会计在数字右边加一个“0”,即比原来大了十倍。在日常生活中无也有其肯定的意义,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又如“今日无雨”,这里说的是天晴。简言之,有即无,二者互为过渡,不要把有与无划一鸿沟,一般人讲有都包含着无在内,所以没有纯粹的有与无。在《逻辑学》中说,“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73页。)(p278)
93、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0页)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p56)
94、列宁对黑格尔的逻辑学,特别对逻辑学中的理念论有很高的估价。他说:“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参看《哲学笔记》,第253页)(p60)
95、在目的观的观点下,可以见到机械性化学性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有外在的目的与内在的目的之区别。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最大贡献在提出内在目的说,……内在目的观一反机械观,也可以说是精神宇宙观。亚里士多德提出entelechy,一个观念来解释内在目的。所谓“隐得来希”者即范型化之能力。范型本身有一种力量,凡物都是范型与质料构成的,所以万物都有内在目的。柏拉图以为灵魂中有一种力量名爱(eros),爱是灵魂向上追求的力量。万物中之“爱”或生机向上追求目的之动力即隐得来希。这是一种向上冲动的生命力。……万物既有内在目的,达到目的又非有手段不可,可是在内在目的的宇宙观下,如何循曲折的途径,利用手段,便是问题。黑格尔乃提出“理性的机巧”以答复此问题。(p192-193)
96、1灵魂是自然的非物质性、理想性。它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灵魂不是有意识的动作。如人生病,意识不起作用了,灵魂就在那里下意识地起作用,对自然表同情。反之,理性的人有自我意识,不对自然表同情,决不会天阴则忧,天晴则喜。灵魂与本能有关系。本能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起作用的灵魂。昆虫本能最敏感,如蚂蚁、蜜蜂,都有很奇妙的本能作用。……动物越高级,则本能越少,智能越多。例如有些科学家整年整月进行思维活动,搞得耳不聪,眼不明,到大街上,连路都找不着了。(p498-499)
97、灵魂是肉体的总念。肉体是灵魂的实现,灵魂的外在化。灵魂弥漫于肉体的各方面。无论何种感官动作都有灵魂作用。生命的过程是一战斗的过程,生命与死物相对,生命与非生命作对。生命的本性包括本身的否定在内。生命否定死物而回到其自身,充实其自己。任何有生命的存在都面对着敌人,吸收无机的自然归于自己,而为无机物的主人。有生命的东西可以通贯对方,无机物不能对抗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只为生命,全因有外物与之对抗。当灵魂失其控制力时,无机的力量就成长起来。(p197-198)(黑格尔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