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67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12-05 12:58:16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67句精选】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

2、  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成为了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术训》),“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郭象:《庄子外物注》)。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乃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黑格尔)。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社会普遍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的激烈竞争中,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给当今社会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美好的精神世界,也给了人们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能够让人保持一份独有的宁静、安详,保持一份独有的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在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安慰。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潇洒一生,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

3、《道德经》第2章所说的“有无相生”的“无”,正是与“有”相对的“无”。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与“无”相对而产生。具体说来,这个“有”是依赖于“无”而发生,同理,这个“无”也是依赖于“有”而发生。简单的说,“有”跟“没有”相互对立而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的相对性,有无的相依性,有无的相待性。由此可见,“无”在这个框架中所要表示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没有”。而《说文解字》中说的“无,亡也”,和《玉篇·亡部》中说的“无,不有也”,都是强调的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无”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说文》这一“无”的本义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个框架内的“无”,其音应读做“mo”,而不读做“wu”。尽管这一意义上“无”(没有)并不是老子《道德经》所论“无”的重点所在,但是,千百年来,对于老子“无”的思想的误读和曲解亦正是表现在运用了并不是老子重点指代和规定的现象界中属于相对性的“无”的概念,即“没有”“不存在”去解释和理解老子,包括整个道家的“无”。以至于才会出现,不少西方人根据它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法将老子《道德经》的“无”翻译成“nothing”“nothingness”(没有)和“inaction”(不动)。也以至于害的不少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在说老子的“无”时,非常严肃地明确指出,在存有论上将老子的“无”理解成“没有”,“这都是完全失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哲学传统的讲法”(牟宗三语)。当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之所以会将老子的“无”直接理解为“没有”,也是比较契合大多没什么高深文化素养的中国老百姓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虽然强调指出了,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之“无”,并非是老子所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但是,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的意义上来论述“无”,其中的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亦当是我们“说无”要给予揭示和分析的。(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5、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6、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7、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8、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人要遵从本心和本性,内心应该保持清净。不应该被外物所拖累,也不会受外界的影响。总之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本心。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就可以看出老庄的道家思想,里面的鲲不需要凭借什么就可以水击三千里,而里面的鹏也可以扶摇直上。可以看出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人终究要摆脱物质的限制,不依靠外物。老庄学说的代表着主要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和陶渊明等。

9、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10、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11、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12、老子《道德经》第11章集中讨论了这一意义上的“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凑聚在一个轮毂的间隙处,于是就有了车子拉物的功用;用泥土制成的陶器,是因为有了陶器的空腔处,于是就有了器皿的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是因为有了门窗的空间处,于是就有了房子居住的功用。所以,实体的存在是价值的凭借,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着的地方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车子、器皿、房子这些“有”的价值和功用的体现和发挥正是因为有了空间意义的“无”的存在才成为可能。

13、道家的源头之一是以坤卦为首卦的《归藏》。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个思想学派。以“道”为本主张无为,消极避世。到了西汉初年,统治者用道家思想统治国家,养精蓄锐,积聚实力,使人民从秦朝暴政的摧残和长期的战乱中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正统地位。

14、唐诗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四大名著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

15、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16、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我对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文章与思想就特别偏爱。硕士毕业后,追随萧萐父先生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以会议服务人员的身份参加首届全国道家道教会议,并提交《略论老庄的生命哲学》一文,会议之后,在唐明邦先生的指导下,我对此文做了一定修改,投给了《哲学研究》,没想到即被接受,并很快发表出来,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是我平生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第一篇发表的论文就是论述道家哲学思想的文章,可见我与道家思想的缘分。当然,该文在现在看来是有点肤浅了,只能代表我20多年前的认识水平,但作为纪念,我仍将此文放在本书中。后来,由于我的博士论文主攻方向是明清哲学,我本来又是从中文系跨科转到哲学系的,还有很多课要补,毕业后又教了五年“中国社会思想史”,在社会学领域里游荡了五六年,就这样,我对于道家哲学的兴趣就被生活与工作的需要挤到一边去了。

17、“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老子最先提出“无”范畴。《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是“有”。道生即“有”生于“无”。“道”与“无”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但是,“无”是对“道”的本质界定。对于这个“无”,一般认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认为是物质。《老子》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论“有无”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

18、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9、,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2)在规律及本体论意义上说“无”。由“道”(无)而生成和构成的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本质性,而这一存在于万有的现象之中的规律性和本质性,因为它是一种内在性存在,所以决定了“它”是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形象的,因而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看不见”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14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此之谓也。实际上,老子这里所说的“无”,除了它的抽象意义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要用此“无”去超越一切有限和有规定的存在。当你真正准确把握了老子的“无”的内涵,你就一定能读懂《道德经》第1章开头的那段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可以用名词概念规定的“道”,就不是指代那个永恒的“道”。也就是说,作为无限性的“道”,是无法以有限的方式来加以规定和限制的。“道常无名”,此之谓也。也就是说,此“无”是对“道”作为万物的规律性的一种指代。正因为如此,此“无”绝对不能被理解成“没有”和“不存在”,而实际的意思恰恰表示的是一种“存在”,且是更重要的“存在”。

21、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22、如果要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个概念所包含的面最广以及哪一个概念被各家都使用,那么,答案一定是“道”。群经之首的《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儒家经典《中庸》说:“率性之谓道”,道家经典《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法家经典《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而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礼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更是为人所熟知。但我们又说,中国古代圣贤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从经验的、有限的、可以言说的层次来谈论和运用“道”。换句话说,多是在先王、君子、人生等意义上来谈论和运用“道”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中将这一情况加以改变的,力图从哲学的高度来使用“道”这个概念的,并将其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那要当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

23、“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

24、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25、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肯定动与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蕴涵、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但对动与静何者为本、何者为主的问题却有不同看法。一般来说,道家主静,儒家主动。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王弼说:“动起于静。”认为静是动之本。王夫之的动静观是儒家动静观的最高成果。他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认为动与静互相包含,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以动为本,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形式,比较完备地解决了动与静的辨证关系。

26、(7)效法道就是效法它功高而居下,功成而谦下的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人道法天是道家向人们展示的思维方法。老子道论的最后落脚点是社会人事,是做人做事。既然“道”奉行依顺自然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所以作为社会人道的治理,其最高的理想状态那也要像“道”那样,做到“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做人要做到“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炫耀,不自高自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四不”,人才能看得分明,是非才能昭彰,最后才有功劳,最终才能领导。结论是,人做到不与人争,那么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此之谓也。

27、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的主张附合人们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它对人类要求的行为规范,附合历代统治者的意愿,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8、“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29、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以古代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对世界的生成和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认识,形成了修炼核心,从而达到了“虚静,守寂不争,为而不持”的精神境界。形体宜动,华佗作五禽戏是“动”,可以用于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通,使得气血畅达,增强生命力。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身心健康。人是具有高级思维的机体,人体中的动静是千变万化的,道家先哲创造的太极图说,充分说明了虚实动静的变化。

30、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31、“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32、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有无”问题讨论的最高阶段。“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汉杨雄《太玄·玄摘》说:“玄者,幽摘万类,不见形者也。”魏王弼(226~249)《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裴危页、郭象等。

33、道家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4、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35、若如上所说,除了点明的几篇之外,其他诸篇是否就是用来骗稿费、浪费读者时间的文字呢?当然也不能这样说。庄子对“有用”与“无用”关系的讨论,亦可适用于本论文集的所有文字。人在行路的过程之中,足之所履之地为有用,而非足所履之地不能说是无用。足所接触的地面为有用,但衬托地面的地基不能说无用。希望读者能以庄子的有用与无用的辩证智慧,来审视本论集中的所有文字,则万一某位读者拿到此书在手时,就不至于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36、又言,“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由此可见,道家思想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此即是“天人合一”思想

37、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而生”。道家认定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气”。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另外,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还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二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综上所述,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气具有阴阳两个属性,气永处于不停止的运动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8、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引《庄子》,只注篇名)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田子方》)与老子用“夷,希,微”混而为一(十四章)来形容颇为不同。

39、《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为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的许多观点,既考虑了前人的立说,又独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40、道家思想对太极养生学的影响,形成“以静制动,动静自如”的战略思想。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安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宣扬清净无为,体现了道家虚静的精神境界。在我国哲学思想和养生思想史上,动与静是一种突出的矛盾,是物质不同的运动形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太极洞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说明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人体内生理变化等也可以用动静来概括。

41、“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尔注》

42、首先,《淮南子》在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原道训》《俶真训》《天文训》等篇对“道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其“道论”既继承了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又在许多方面加深了对“道”的理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道本论与创生论区分开来。道本论讨论道的存在状态及运行过程,类似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而创生论则讨论天地万物的起源及演化过程,这类似于本源论。这种区分反映了古代哲学思维的深入,表明哲学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43、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

44、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

45、黄老学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齐宣王时(前320~前302)黄老学已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稷下学派。黄老学的最盛时期在西汉初年,是“文景之治”,汉初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学依据。黄老学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气一元论继承和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稷下学派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气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心术上》)把“精”视为一种精微的气,即精气,认为天下万物及其变化都是这种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并认为“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之行也,鲧不得已”(《管子·心术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阴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认为道主宰天地万物,实际上是阴阳二气主宰天地万物。但是,也有黄老学者仍然把道看作虚无的实体。

46、第二节 道家言意观与玄言文学的义理表达方法   121

47、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12)

48、做事低调,做人谦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乃道人同德也,也即天人合德也。这也是道家论道,和我们“说道”所要最终揭示的道理。

49、与儒家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相比较起来,老子生平事迹都显得那样不甚清晰,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之争论不休。因为在历史上有好几位被称为老子的。哪一位是著《道德经》的老子,早在汉代的司马迁那里就搞不清楚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到了三位老子,一位是早于孔子的老子(“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一位是与孔子同时的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一位是晚于孔子129年的老子,即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而这三位又都被称为老子。老子出生在哪里,现在属于哪个地方,千年来争论的不亦乐乎,有的说是河南鹿邑,有的说是安徽涡阳。其中一位老子做过周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之史也”),这种说法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而从思想层面来看,与孔子同时的那位老子所提出的理念是最能反映道家老子思想特征的,也是最能体现道家核心价值观的。这一著名还表现在孔子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于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闻名的事件。有的将老子与孔子的相见视为是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超越的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会面。道理很简单,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后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与孔子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老子与孔子的谈话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观念,而这些观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核心价值观:

50、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51、以往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无论是对魏晋文学的整体研究,还是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研究,搜检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论及思想影响,研究者基本上都只谈及玄学,没有细致辨析三玄中老庄传统道家思想与儒道结合之玄学思想对文学影响的异同。因此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道家思想对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上;对每一类文学主题的研究,都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探讨道家思想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或文学表达方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按时间顺序集中论述道家思想对魏晋时期这一主题发展流变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思想与文学研究能够得到更加密切的结合,没有将思想研究与文学研究分置开来,而是将道家超越的出处观与魏晋隐逸文学、道家自然生命观与魏晋游仙文学、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与魏晋玄言文学相联系而论,阐明两两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具体的论述中将道家本体论,政治哲学,以出处观、生命观为主的人生哲学以及道家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综合起来,考察其对魏晋这三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这种从文学主题思想内涵及表达入手探究思想与文学的关系和流变,将思想的某一重要部分与思想整体与文学主题的联系相结合,从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考察道家思想对一类文学主题的影响作用的内容和方法,也是本书所力求创新之处。

5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

53、东晋以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为佛教哲学的附庸;一方面本身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变为神仙道教。这一过程反映了东晋以后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腐化与日趋没落。

54、关于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有三种不同的观点:退化论,循环论,进化论。老子推崇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失去素朴本性的原由,提倡绝圣弃智,反朴归真,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战国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周而复始,不断更替。先秦法家一般都承认历史发展,主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实行不同的治国方策。董仲舒提出“公羊三世说”,把《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的历史由近及远分成“有见,有闻,有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发展了这一观点,称“传闻之世”为“衰乱世”,“有闻之世”为“升平世”,“有见之世”为“太平世”,认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由乱到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一步步循序渐进,向前发展。公羊三世说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维新运动,仍然以其为基本理论依据。

55、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哲学、明清哲学、比较哲学;曾于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分别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台湾中研院文哲所讲学并做研究;出版有《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56、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5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58、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

59、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60、道家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尊重为美,以利益为美,以节俭为美,以简单为美,以朴素为美,以慈悲为美,以不争为美,以谦恭为美,以退让为美。书法艺术的技巧都围绕道家的这些审美观展开。道家的美学观主导着书法艺术技巧的展现,无论何种技巧都必须合乎“自然”这个审美最高标准,这就是道家审美的终极目标,也是书法审美和创作的终极目标。

61、随着工业革命大潮的到来,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发,使得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诸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为此,d中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道家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在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所以,人应当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自己,所以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2、那么,上述所确立的道性,其思想文化的意义在哪里呢?

63、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末分的统一体,理由是老子说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的则认为是超时空的精神性的虚无本体,因为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分化的内在原因。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

64、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65、老子:《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66、“无名”在老子那里就等于“无”,等于“道”。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1章),这里的“无名”就是指“道”。意思是说,道是天地的元始。而“道常无名”,“道隐无名”(41章)亦是强调“道”就是“无”。换句话说,在老子那里,“无”是对“道”的一种指代和规定。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说无”乃是主要对老子这一宇宙论和本体体意义上的“无”之深义的揭示和探究。换句话说,哲学意义上的“无”之意蕴乃是我们“说无”所要呈现的。然而,要说清楚这一概念框架下的“无”的含义及其精神实质之前,还应该说清楚也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存在的其他意义上“无”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说的通俗些,“无”在老子《道德经》中是有不同含义的,也就是说,老子的“无”的概念是在不同框架下显出它们的不同含义的。正因为如此,“说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毋宁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上一篇:老虎打哈欠歇后语【13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赞美父母的名言警句简短【68句精选】
  •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37句精选】
  • 孔子的思想主张【40句精选】
  • 动漫有哲理的名言名句【53句精选】
  • 诚信的名人名言及事例【62句精选】
  • 诚信守信的名人名言大全【21句精选】
  • 关于老师的成语【21句精选】
  • 诚信的人物事迹【27句精选】
  • 成功在于积累的事例素材【23句精选】
  •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19句精选】
  • 坚强的意思是什么【60句精选】
  • 精辟走心的人生感悟句子【30句精选】
  • 坚强的歌曲大全100首【28句精选】
  • 最著名的十大古文【34句精选】
  • 黑格尔关于爱情的名言【27句精选】
  •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启示【57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最新个性说说

  •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67句精选】
  • 老虎打哈欠歇后语【13句精选】
  • 赞美父母的名言警句简短【68句精选】
  • 孔明借东风一一【33句精选】
  •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37句精选】
  • 孔子的思想主张【40句精选】
  • 好段200字初中【46句精选】
  • 动漫有哲理的名言名句【53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