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层敢于孤独,是对别人评价的不羁与不屑;第二层善于孤独,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自得其乐;第三层乐于孤独,是内心世界极大的丰盛与富足。
2、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当我们身强力壮安然无恙时,往往会忽略这点。反而将其他一切都排身体之前,因而付出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心态。
3、一个人越是思想贫乏、智力平庸,他就越热衷于社交。生而在世,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没有更多别的选择。
4、自我对个人幸福的贡献远胜于财富与名声。人的自我,以及他所具备的品质,永远是决定幸福的首要因素,因为一个人与自身不可分割、如影随形,而他的全部经历也都会被渲染上个人色彩。
5、对幸福这个话题,各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握有权势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财富是幸福、有人认为有人疼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平安即幸福。总之,各人有自己的标准。
6、懒人标注:拿来留学是正确的,钱只是工具,作为一般等价物才能体现其价值。没有什么比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更吸引人了,妹子们称之为sexy。
7、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将来的担忧,让我们将现在美好时光拒之门外,或者糟蹋了它,是非常愚蠢的。
8、一个人能够自己完全掌控的也只有闲暇时光。一个内在丰富、自身具备很高素质的人才能真正让闲暇产生价值,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
9、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便是最优化利用既有的个性,并相应遵循我们的个性来追求自身的发展,避免强其所难,从而去选择最适合自身个性的地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在线阅读)。
10、对于叔本华,最初的感性认识来自于高三背的名人名言,那时为了在高考议论文里增加论据,拿着小本本记了不少的好句子。
11、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2、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13、人生无所谓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人生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为根本没有幸福那样的一个东西。能避免痛苦,幸福自然就来了。
14、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15、在叔本华的理念里,培养个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才更重要。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就是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16、懒人标注:我们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还很重。就好像小时候我父母说你好好读书,以后当官了会很多人给你送钱...(原谅目不识丁的他们的认知。有命拿也得有命花)。当然,财富不能只理解为金钱,还有各类资源,包括精神财富。
17、即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了人们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精神能力有限的人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如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无营养的娱乐八卦等;精神能力无限的人享受卓越的思想带来的乐趣。
18、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19、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0、人一生中,决定幸福的首要和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自我,即我们的个性,而因为它恒定不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
21、看似悲观,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大多数人的确摆脱不了这个理论。
22、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
23、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24、因为人都是喜欢快乐的,但快乐却有很多种,不同的快乐,它的时效是不同的:吃喝玩乐当然快乐,但时效短,属于一次性消费,而孤独却不一样,孤独产生的快乐,时效是很长久的。
25、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
26、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27、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搅的生活。所以,一旦对人性有了认识和了解,就会回归质朴。倘若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倘若智力的质量可以用数量来弥补,那么倒也值得活在芸芸众生之中。但不幸的是,一百个傻子也凑不成一个聪明人。所以,一个人对与他人交往的热衷,和他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越是智力平庸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并不多。
28、为了驱赶无聊,人们借助于娱乐、社交等方式,试图得到快乐。但是带来的只是暂时的愉悦,很快又会陷入到无趣中。所谓狂欢之后的失落。
29、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30、也许这和她早年失去父亲又早早出道养家的经历有关,那种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阴影一直烙印在她内心深处,即便现在有了温馨的婚姻家庭,依然需要从外人的认可中寻求平静。
31、第二部分主要将叔本华的哲学观和理想内涵阐述给读者:他与所生时代格格不入,哲学观点备受争论和忽视,他曾经自讨腰包印刷著作,发表言论得不到世人的认同,但在晚年却成为影响世代人的伟大哲学家。这部分内容从生存的意义、道德的基础、快乐和痛苦、宗教与哲学、女人和男人、情爱与性爱、生命力的艺术、冒犯的艺术、心理观相术以及人生的智慧多个方面来深入阐述叔本华哲学观。
32、 《人生的智慧》后面大篇幅写了骑士精神和荣誉,这块小懒兴趣不大。所以就没有标注也没有搬过来。书不厚,值得看。
33、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的绝望,人生的本质难度就真的只是痛苦吗?为什么叔本华会说出这么悲观的思想呢?
34、《在孤独中修行》从三个部分对叔本华及其哲学观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向读者介绍叔本华的家世经历:他的父亲是成功的商人,但却自杀而死;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关系甚好,但却与叔本华存在很深隔阂,而后母子关系破裂;他有一个妹妹,但却从未真正履行过兄长的责任;他感情生活未修得正果,他风流不羁,情人不断,有过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却终生无妻,孤独终老。
35、——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6、同样命运的还有宋钦宗,还有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很有意思。一个皇帝不理政事,把国家完全交于太监魏忠贤,自己每天醉心于做木工活。他的木工活非常好,很多专业木匠弄不来的,朱由校都搞得出来,并且像模像样。家具做好后,还让太监拿到集市上换钱。听来好笑。为什么?性格决定兴趣,兴趣决定幸福。做皇帝没意思,只有做木匠才快乐,才幸福。
37、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38、“悲观主义哲学”并不悲观厌世,反而是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
39、前几天和朋友聚餐,其中一个是做房产中介的。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他辞职创业,先后开了四家房产中介公司,生活实现了初步的财富自由。
40、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41、主体是自身拥有的东西,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真正拥有幸福。因为人们感觉快乐还是痛苦首先是你的思维和意识的产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肤浅还是富足深刻完全在于他理解事物的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