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zǐ yuē jūn zǐ shí wú qiú bǎo jū wú qiú ān mǐn yú shì ér shèn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 竭其力;事君,能
4、愿用我的生命注入其中,让《论语》的深意、宝贝开发出来,以大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思齐。自净其意,恢复清净本心本性,大自然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协助地球上每个人开启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
5、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全书电子版)。
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8、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9、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0、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11、综合《论语》与《圣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确立一个绝对的神作为一切意义的来源,那么我们就必须把人生视为理所当然并且作为艺术来拯救:二者必居其一。
12、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就说不好话。而说话,恰恰是人之异于万物的根本标志。故而孔子又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知人”,不是泛泛的了解人,而是彻知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之所以认为“说”应读为shuō(说话、谈说),这是一个重要理由。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
14、dǎo zhī yǐ dé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kè
15、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 zhōng hū
18、敬请将文稿及建议发送至邮箱:zhongcharen@1com
19、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2、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23、zǐ yuē jūn zǐ zhōu ér bù bǐ xiǎorén bǐ ér bù zhōu
24、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5、wú zhī miǎn fú xiǎozǐ
26、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7、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9、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3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1、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3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3、chū cí qì sī yuǎnbǐ bèi yǐ biāndòu zhī shì zé yǒu sī cún
34、原文: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35、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36、在《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说明他重视四书的用意,说由于汉唐以来儒家经学只注意“记诵词章”,道、释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流传,以至儒学道统到孟子之后不得其传;二程、朱熹提出四书,正是要“接乎孟子之传”。朱熹认为《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学者必由此入门,才能达于圣学。他作《大学格物补传》,强调“即物而穷其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用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他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阐明先圣之道,提挚纲维,开示蕴奥,没有一本书如《中庸》这样明白而详尽。
37、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8、sǔn yì kě zhī yě zhōu yīn yú yīn lǐ suǒ sǔn yì kě zhī yě qí
39、《四书集注》版本很多,容易找到的有《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四书章句集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重点读《中庸》。
40、《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1、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42、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3、以上是我们对《论语》全书结构的一个勾勒。读《论语》能不能深究“其中味”,能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结构梳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44、zǐ yuē xué rú bù jí yóu kǒngshī zhī
45、yú yán jiù yǒu dào ér zhèngyān kě wèi hào xué yě yǐ
46、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8、zǐ yuē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49、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51、●《论语三百问》第9问:有朋自远方来,你为什么那么高兴?
52、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53、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4、zǐ yuē yóu huì rǔ zhī zhī hū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 bù zhī wéi
55、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