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2、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3、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孔子语录论语十则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5、孔子语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6、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7、试译: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想说的话他自己先做到,别人就会跟从他。”
8、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9、子贡向孔子请教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算得上仁,孔子认为这已远远超出仁而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不易做到。而仁,则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让别人获得与自己同样的取得政治地位的权力罢了。
10、15岁时决心从事学问,30岁时已能自立于社会,40岁时确立人生的原则,50岁时懂得天命,60岁时开始理解一切,70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各种规矩。在这一精神历程中,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是最为耐人寻味的。
11、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12、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对季氏说:“他用给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庙堂上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15、礼完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与血缘出身无关的等级结构形式。在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之中,虽然仍存在着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但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在原则上应当由一个人凭才能所取得的职位来决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政治思想无疑是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平民阶层的利益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16、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烦恼忧愁。
25、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2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8、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29、孔子语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0、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1、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2、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33、(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34、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3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与人为善”的大道。
36、翻译:君子要学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37、翻译:君子说话应该谨慎,做事应该勤劳敏捷。
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想着贪图实惠。
39、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 孔子说:“《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的东西。‘’
40、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41、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2、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43、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44、所谓知天命,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天、命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一对信仰范畴。
45、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予以讲求,听到道义所在不能前往,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46、试译:孔子说:“用各种极端磨炼自己,极端的害处就没了。”
47、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4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50、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51、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52、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53、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5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57、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8、孔子语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5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60、(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61、孔子语录: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62、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63、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64、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们想问题而想不清、想表达而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四角中的一角,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角,我就不再教他了。
65、(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7、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6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安顿父母的方法。
69、试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办事勤快但说话慎重,向有道之士请教以修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70、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71、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72、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73、孔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7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75、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