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样的俗语听起来似乎仅仅是一种对于月的描述,但其实仔细看的话,是对于气象的预测,按照多数老人的说法,如果在八月十五这天能够看到云彩遮挡住月亮,那么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是看到降雪,这是真的吗?
2、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相隔一百多天,这其中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这句俗语说的内容其实并不是那么准确。这句俗语就好像是天气预报,在八月十五日这天预告了正月十五那日的天气,前后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性,也无法解释这其中的缘由,科学上也是很难说得通的,所以俗语并不能尽信。
3、农村是我国俗语的发源地,很多俗语都是我们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来的俗语数不胜数。虽然进入新世纪,很多俗语我们已经遗忘,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俗语会因为传统节日,而能够保留下来,让人们不时提起挂在嘴边!(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思)。
4、初看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时候,觉得毫无逻辑可言,但经过仔细推理分析以后,却觉得非常有道理。文字上特别好理解,八月十五的时候乌云遮住了月亮,就预示着正月十五的时候会有大雪。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正月里下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正好呼应,预示着又会是一个好收成,通过八月十五的月亮去预测来年正月十五的雪,从而推断出丰收与否,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5、而积雪深度是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积雪垂直深度,是指气象员使用量雪尺在观测场内或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当落地雪尚未融化时,测得的积雪的深度(厚度),以厘米为单位。(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思)。
6、那天,父亲说,看来正月十五的雪小不了。其实这种天气情况,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天气规律的总结,是很有道理的。果不其然,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因为我们当地正月十五有去祖坟送灯的习俗,那年是深一脚浅一脚从雪窝里趟过去的。那也是送灯最艰难的一次,也是记忆犹新。
7、这里的八月就是指的农历八月十五。我们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中秋节,若是这一天晚上出现云遮月的情况,那么,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可能就会下雪的,那么就会是丰收的一年。
8、当然农民通过云的走向看下雨,最多也只能看出几天天之内的天气变化,但也不一定准确。如果说通过八月十五的天气变化,就能看出五个月以后的天气,或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不过这句话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下面就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9、长期以来,人们逐渐发现天气变化是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意思是如果某一天下大雨或者阴天,那么在以后的某一天就会出现对应的天气,而且这种韵律的时间长短还不一样,不过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一般是30天的倍数。
10、“八月十五云遮月”,说的是在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两天,夜晚如果出现彩云把亮通通的月亮遮住的情况,那么在5个月后的正月就很有可能会有降雪天气。也就是说,头年的正月十五是阴天,来年的正月十五很有可能也会飘大雪,它们之间相隔半年,怎么会有联系呢?还真有。
11、这两个天气的对应情况是在各地的长年累月的观测总得出的结论,就是从现在的天气情况来看也是有一定准确性的,比如在2006年农历中秋节晚上开始就出现了多云看不到月亮的情况,在2007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正好就是出现了雨雪天气,刚好这个雪就下了一天就停了,这种天气非常符合这句谚语。
12、农村人根本没有天气预报,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天气的好坏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夏季正在晒小麦,如果突然下起大雨,那可就损失惨重了。因此农村人一般都会通过云的走向来判断天气,那时候常听村民说:开始上云了,快要下雨了。意思是云朵迅速往上堆积,很快就会下雨的。
13、有一种说法是,人们会把一种规律称为:天气韵律。意思是某种天气出现后,在经过一段时间还会出现。通常时间间隔为整月天数(90等等),而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则是150天的韵律,所以会有相似的天气状况!
14、准确的说,这句不是俗语是谚语,而且是一句气象谚语,是我们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根据天气的变化而累积下来的经验。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年龄大了已经忘记了课文的名字,不知道80后们有没有印象,能够记起来的就是里面有一段话,说的就是关于我们的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也是同样的道理!
15、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未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16、八月十五日是秋天天气,这个季节的天气大多数都是比较晴朗而又干燥的。秋天很多地区都开始进行了小麦的播种,若是在这个季节看到天空中出现云彩遮挡住月亮,可能之后会连续下雨,这对于小麦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因为秋天很多时候都看不到云彩,所以一旦天空出现云彩,那时候的人们就会特别敏感。之后如果再正月十五能够下雪的话,也就代表着是一个好的收成。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两种天气进行结合,也就出现了这句俗语,代表着庄稼好收成。
17、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这一天的晚上,也是赏月的时候。虽然现在人很少赏月了,不过在以前,人们也没有电视剧,而赏月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如果这一天没有月亮的话,人们往往会特别的印象深刻。
18、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真的准么?
19、 这句谚语真有那么准么?翻了一些气象的资料发现,还真不一定。据查,2012年的正月十五出现了雪打灯的美景,但前一年的中秋节却是个大晴天;2014年的中秋节是“云遮月”——阴天,而2015年的正月十五却没有出现雪打灯的景色。
20、人们会把一种规律称为:天气韵律。意思是某种天气出现后,在经过一段时间还会出现。通常时间间隔为整月天数(90等等),而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则是150天的韵律,所以会有相似的天气状况!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无法确定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
21、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22、“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俗语的科学与否,我们没法去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里面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渴望团圆,渴望丰收。各位看官,您说呢?
23、上述的一切均是在农民朋友根据实际的重要时间节气概括的天气经验、农业经验,从古至今流传至今,至少当前在基层的农民朋友心中依旧存在,虽然不完全相信,但也一直被流传引用。
24、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很多俗语不断产生,也会让一些本来没有什么道理的俗语被抛弃,最终留下来的就是得到认可的,因此留下来的俗语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到,似乎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被绑在了一起,那么这两天的预报真的会准确吗?但是就专业人士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从前因和后果来看,确实没有什么能够解释得清楚的逻辑关系,在科学上是不能够进行解释的,那么这句话为什么能够广泛传播呢?其实有着以下两种原因。
25、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无法确定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
26、其实,也有人说正月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下雪的天气,则农民朋友们从事农业活动种植的庄稼更容易实现大丰收。
27、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28、农村老话:春打五九尾,花子直撇嘴,一天之差为何天壤之别?
29、这两个关于这个季节的说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村的老一辈总是根据天气来预测来年的节气变化。如果8月15日多云或月亮被遮住,明年元宵节的天气不会很好,可能会下雪。换言之,如果8月15日天气下雨,则次年正月十五将有雪。这个成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假日天气之间的回声关系。
30、母亲望着屋外滴水的屋檐,盼着这雨再大一些。儿子说,那岂不是正月十五送灯时路又难走了么?母亲笑了笑,说先不管来年正月十五路好不好走,这雨大一点下,就不用浇白菜了。因为小菜园的白菜苗己经长得老高了,这雨下透的话,就又省了浇水了嘛。
31、受冷空气影响,22日夜间开始我省气温明显下降,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累计降温幅度可达8~11℃,局部可达12℃以上,其他地区累计降温幅度为4℃~7℃,周后期气温缓慢回升。预计未来一周,全省平均降水量0毫米,比常年同期3毫米稍多。预计,22日-23日,辽源、吉林地区南部、通化、白山、延边地区南部、长白山保护区有中到大雪,部分地方有大到暴雪,长春地区南部、四平地区东部、吉林地区北部、延边地区北部有小到中雪,长春地区北部、四平地区西部有小雪。27日前后,中东部有小雪,东部山区部分地方有中雪。
32、 清莹透澈泉阳泉 打长春一路名 明水路
33、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在现代的气象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叫做“大气的韵律活动”。
34、“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