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2、大意: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而是践行,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
3、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道德经名句)。
4、(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5、(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名句)。
8、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与其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9、译文为: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释义: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释义: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11、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3、其老子把它的唯心主义和辨证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他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认为世界万物是“道”创造出来的,“道”是物质的总根源,这就难免使老子把“道”作为推导辨证法的起点和归宿点,消及地对待当时的社会矛盾,把无为而治绝对化,甚至提出退回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刀耕火种的社会去。
14、(译文)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15、译文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若水,是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16、佛教短片《财神范蠡的故事》告诉你财富是怎么来的
1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8、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9、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1、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2、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3、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24、大意: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26、“不是凡花数”越是说得斩钉截铁,越是让人感到隐含有不愿接受的现实在。事实正是如此:“乱山深处水萦回。”
27、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28、点评: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规律,它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私,没有亲疏远近之别。
2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0、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3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是无形无限的宇宙本体,“有名”是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中的十大名句,蕴含人生十种智慧,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34、老子哲学体系道德核心是“道”。老子的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范畴。《老子》中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的表达出来。老子之“道”又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合。“道”还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和潜在性。“道”是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待的精神与物质的威粒、能量、动势、事物、原理的相对相关、动态综合。
35、(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36、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37、译文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能够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住恒久的满足。知足才能常乐。
38、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4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1、——第五十一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4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3、(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4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45、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6、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47、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48、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49、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50、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51、(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5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3、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5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
56、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5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8、主要有三个:(1)此经讲世界的源头问题和终极问题,超越世俗教育,突破了矛盾,不能用言语和思维领悟。(2)此经讲成圣作贤的大教方法,人无大智、大愿、大行,不能入门,难有成就,学而无用。(3)此经讲的是“心学”,是人类史上最难的内容,是出离生死、趋向永恒的最高绝学,需靠“无欲、无为、无修、无证”的顿悟才能受益。人无圣心宿慧,天资不足,读也无用。
5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60、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