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感旧》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的清高品格,透视出他对人自由的真心向往。前两句自我评价,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仕宦生涯的轻视。接着三句,“愁”字表现了回忆的不快,“客”字也有孤寂之感,“梦”字体现了对西湖的爱。于是作者重返故居,悼念亡友。“消磨尽旧时人物”,表现了作者深挚的怀念之情。全曲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情深挚,语言通俗平实,耐人寻味。
2、此曲写金山寺的自然风光,气势豪放,意境阔大。末了表现作者因有机会游金山寺,从而补偿了大半生游赏之不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曲似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气势。
3、线上展览|邂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
4、金山为江南胜景之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本在长江中,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胜,其中以金山寺最为壮观。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临此寺,即景抒怀。这首散曲写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并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作者曾作过镇江府判,对镇江一带的风光山水颇为熟悉。作者没有孤立地就山写山,就寺写寺,而是依旧紧紧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来写。金山寺倒映江中,山与水连在一起,楼台上下相互映照。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一派仙境。因此能将这首《题金山寺》写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不是登临金山,只是乘船经过,因此能够远眺,能够纵览,能够从浩浩长江的广阔背景上,从山与水、山与云、山水与楼台的种种关系上写出金山景色的诗情画意,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情的感染。
5、吏治的黑暗,在元朝尤甚,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所反映的那样,这首曲子,也形象地讽刺与警告了使用严刑峻法的官吏,指出他们虐杀百姓,必有恶报,无好下场。是对他们的当头一棒。作者对元朝酷吏的专横多有体验,因而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批判力量。(元曲三百首赏析)。
6、本篇别具一格:作者将江上云与人的名字连成一体,写“江云”一人却写得如云如水。咏物抒情,景物人化,人名景物化,再次表现出作者多方面的创造才能。
7、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女主人公送别自己的情人后,情人在心中仍驻留难忘,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这更使她肝肠寸断,在此处,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8、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9、著者: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著
10、这是一首写景佳句。作者以“芦花”喻洁白,以“玉楼云空”喻“云石”,又将人名缀入作品中,独具匠心。最后教“清名”永留天地之间,虽有教诲之意,但亦真切感人。
11、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d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12、此曲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和否定。开头两句,前程渺渺和鬓发斑斑,直贯全篇,已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哀愁与失望。由此生发,笔随意转,接连使用了“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用人们所熟知的天险,作形象具体的比喻,可见多年来南北漂泊之苦,说明人生旅途中艰险。最后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深沉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
13、君试看,萧萧双鬓斑;休嗟叹,只不如山水间。
14、此曲描绘雨晴云散后月夜江景。一场雨刚刚止息,风也变小,云也散去,只留下水洗过的洁净天空,空气也变得清新许多。而此时江平如镜,映出一轮明月。在静水江面的一只小船上,离家万里的游子在这万簌俱寂中进入了梦乡。全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颇佳,引人入胜。
15、在作者的“懒云窝”中,他醒时饮酒作侍。酒醉之时就击节高歌,不弄丝竹不理书。主人公这样极端懒散、放纵任性,事实上是一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人性自由精神的表现。这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以疏懒放达与元朝统治者消极对抗的反映。
16、此曲是作者又一借景抒怀的上乘之作。上阙写景,作者用明丽的笔调比兴的手法,写出盛夏季节绝美的自然妙趣,“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句,写得绝妙逼真,堪称名句。下阙抒情,“人生有几”,“浅酌低歌”,吟唱出自然永存人生苦短的意绪,但由于景之极美,亦不令人感到游兴大减。美景弱化了消极情绪。
17、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
18、此曲描写西湖春景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征的景物精心描绘,几乎全用名词排列的形式便把西湖的美塑造了出来。西子湖畔的峰峦、桃花、杨柳、塔、寺等均成为画面的有机部分,游人与娇娃更是与之和谐统一。
19、从《诗经》中的《硕鼠》篇开始即有了对统治阶级剥削者的讽刺。该曲也有着《诗经》直面现实的传统,写富贵人家靠剥削他人,吃穿考究,犹不满足,终究会遭天公报应的结果。虽然有一定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但这是站在穷苦百姓立场发出的愤懑之声,同时也表达了农民的无助之状。
20、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我曾读过唐诗、宋词,这次看到这本新版的《元曲三百首》就借了。
21、寻葫芦锯瓢,拾砖瓦攒窑,暖堂院翻做乞儿学,做一个莲花落训道。
2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植被稀薄,山容显瘦,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23、张养浩这支《山坡羊》,是有所感而发。元代社会里,除了贪官污吏,豪权势要之外,还有一批地痞恶棍,恃强凌弱,欺压良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成为祸害。张养浩这支曲子就劝人为善,劝诫人们不要趋炎附势,欺侮贫弱;要多作好事,争取在世上留个好名声。这样,身心才得安稳。否则如何呢?曲中没有说,但言外之意,读者已体悟明白了,那只是心劳日拙,身败名裂,良心永远受到谴责。此曲颇具警世作用。
24、这首散曲生动地刻画了纨绔子弟沦落乞讨时的乞丐形象:有声有色,有悔恨之情,有冷静思考。沦为乞丐,意味着丧尽家产,丧尽生活的本领,是人生的悲剧。这在乞丐本身,无可奈何、悔恨莫及;而旁观者却可以有同情、怜悯、感叹,也可以从中引出教训。作者以“叹子弟”为题,在字里行间流露了这种感情。全篇感叹膏粱子弟的可悲下场。在作者看来,骄奢淫逸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百无一用的公子哥习气,他们的才能、青春、理想和进取心,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中消磨已尽,等待他们的将是家业破败,自身沦为沿街托钵的乞丐这样的下场。慨叹之中,自存一种警世的关怀心肠。
25、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