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辨能力,被教育学家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很多家长之所以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有想法”的孩子,并不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多能言善辩、无所不能的人,而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在与人相处、待人接物方面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套智慧准则,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轻言听信、绝不混淆是非,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2、不仅如此,还可以在日常随意的聊天中,多设置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刻意指出在某些话题上很多人的想法不一致,引导孩子了解多角度思考。
3、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家庭教育的想法和做法)。
4、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会发生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实在也是家教的艺术之一。
5、大家肯定会想到里面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怎样让孩子的大脑可以真正知道里面的她自己有什么感受与需要?——怎样打造孩子识别她自己的能力。
6、养小娃的过程中,她教会了我很多。看着她,看着一个个聪慧的孩子,我能意识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7、 要引导孩子多观察,教给孩子观察方法,看问题要全面,教给孩子分析问题的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帮他思考想办法。
8、孩子在不断努力做好,即使是他搞得非常糟糕的时候也一样;(家庭教育的想法和做法)。
9、我们大人都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何况不论是思想还是动作都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呢?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应该更为宽容。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思考学习,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0、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高文老师还建议: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阅读一些以打破常规主题的故事,让孩子想象自己是文中角色,帮助孩子融入故事情节,打开思维,同时还能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1、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12、表扬、奖励孩子的方式很多,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夸奖、赞许、点头、微笑、亲昵等,都能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物质奖励也要有,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赠送书籍、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钱,更不能让孩子小小的年纪,纯净的心灵过早地染上铜臭气。
13、一旦这样的思考习惯形成,孩子们对于很多事情就会保持一种更加开放和兼容并包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偏见就很难再支配孩子们的思想。
14、在孩子很小时,我家就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我们主要要求孩子从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教育时我们都就是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了吗?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特别就是孩子在学校里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我们及时与她进行沟通,加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喜欢上学,在学校开心。
15、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孩子对父母却步。父母应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
16、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17、第十五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暨首期生命教育指导师高级研修班邀请函
18、关注孩子的事情,是为了控制,关注孩子的心情才是为了爱;
19、 2014年秋天,有一家长经朋友介绍找到我,说他女儿高二了,现在不想读书了,甚至不想活了,要我帮帮他的孩子。当我问及原因时,该家长竟然说不知道。我和孩子沟通后了解到,她父亲根本就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的想法,不知道她的学习困难,不知道她的压力,只知道安排她补课,只知道考好了就给她奖励。做父亲的不了解孩子,没有给予孩子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只知道用钱来解决问题,最后导致了孩子厌恶学校、厌恶家庭。
20、家长学校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成功地使95-98%的家长到家长学校来听课。约有25%的家庭既有母亲,也有父亲到家长学校学习。”通过学习,家长的教育学修养提高了,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21、此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潜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儿童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儿童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儿童发展中存在着认知潜力和行为潜力不和谐性、不一样步性。
22、[9]林洙.建筑师梁思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
23、平等沟通。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孩子去拒绝父母宽广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稍微懂事时,我就告诉她:“你和妈妈是平等的,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但你必须把你遇到的或是高兴、或是委屈事情统统告诉妈妈,这样就等于妈妈陪着你又长大一次,我会很开心的!”的确,我非常乐意与她谈天,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尽量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与她无所不及的交流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她也就非常愿意听我的评价,很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观点。
24、营造学习氛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在我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学习。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学习,她也就很习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后来我就鼓励她自己阅读。慢慢地,她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起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现在每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25、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亲情是一种本能,也是其它感情意识萌生的基础,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家长应当在工作之余通过与孩子一起活动、游戏、做题目等等,来保持这种亲情的,目的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享受到家庭带来的快乐。
2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的家长坚持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懂事起,就剥夺了他们玩乐的机会,逼迫他们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特长,而家长本人则不会主动去学习家庭教育的素养,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而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我们的家长要在自己领到结婚证、登上婚姻殿堂的那一天开始,就要努力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要认真学习正确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就要努力为家长参加这样的学习提供条件。
27、 值得欣慰的是,在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父母和长辈能较好地统一思想,简单分享一些我们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做法:
28、现在的孩子智商都较高,大多数孩子因习惯不良而引起学习较差、常规较差等。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一边做作业一边玩东西、要大人陪着做作业、放学回家不马上做作业等等。我女儿上学都就是她爷爷接送的,上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她一时还适应不了放学回家要做作业这个习惯,所以一回家,就像以前上幼儿园回家一样先看电视。她爷爷也约束不了她,等我们下班回家再叫她做作业,完成都很迟,影响了第二天的精神。于就是我们就跟她讲:“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给你检查,然后我们根据情况给你发标志。(因为那时班级就是发标志鼓励孩子的。)”这之后她每天一回家就做作业。这样不但提高了她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利用宽余的时间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29、教育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虽然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但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还很不够,我们将不断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老师、家长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心得感悟3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30、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孩子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教育孩子的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高尔基说:“爱孩子,母鸡也会!”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
31、当前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熊该子暴力,杀人、跳楼、校园霸凌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恶劣影响,也对受害者家庭带来了终生难忘的痛苦。
32、一方面,越小的孩子,感受自己的能力越强。尤其是在成长的敏感期,更需要家长有意识去做这件事。要做好这件事,就是需要使用本文前面讲到的家长的镜子功能,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能否成为那面清晰且及时反应的镜子,当家长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识别孩子时,孩子也就有能力识别她里面的自己。
33、 当小朋友犯错误时,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把孩子带到卧室关上门批评,其他家庭成员不插话,也不护着。
34、宽容,绝不等于放任、撒手不管。宽容是积极的教育,旅途是家长失职的表现。
35、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36、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