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
2、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3、(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4、 圆木警枕 幼学壮行 朝乾夕惕 只争朝夕 孜孜不倦 坐以待旦
5、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6、http://www.kmlib.yn.cn/
7、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8、(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9、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10、 力学笃行: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12、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3、(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14、(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15、(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16、(西汉时期,钜鹿有个名为路温舒的少年,家里十分贫穷,没钱读书,只能让他去放羊,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放羊时,路温舒发现河边有一种叶子很宽的蒲草,就编成席子,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从抄书中学到不少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时有名的法律学家。)
17、(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18、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19、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20、(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2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22、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23、 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24、(负薪挂角):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25、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26、(开卷有得):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得:得益。读书总有好处。
27、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28、读书“三让”: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29、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比喻读书勤奋。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翻开来又卷回去,孔子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后来传为佳话,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0、(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31、与悬梁刺股类似的成语故事,我们讲过“凿壁偷光”还有“萤囊映雪”,都是比喻学习刻苦。
32、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33、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
34、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35、(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36、(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37、(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38、第二个是关于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苏秦特别热爱学习,他云游四方,慢慢颇有名气,于是趾高气扬起来。可是后来他不被秦王看重,而逐渐被冷落,于是周围的人就开始议论他。受挫的苏秦决定发奋学习。但是不管他多努力,只要到了晚上,他就容易犯困。一次偶然的机会,苏秦被锥子刺中,疼痛感让他瞬间清醒。于是,从此之后,每到犯困时期,他就会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39、 夙夜匪懈:解释: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
41、(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42、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入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其后,有辟举法行,虽未入仕,亦得辟为令。”
43、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44、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45、按照图书馆名称拼音顺序排列,不分先后,仅供各位参考学习。
46、 争分夺秒 手不释卷 攻苦食淡 苦心孤诣 囊萤照读 任劳任怨
47、(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48、 笃学好古: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49、(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50、囊萤映雪[nángyíngyìngxuě]
51、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2、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七八个字。
53、(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54、http://www.tjl.tj.cn/
55、(凿壁悬梁):凿:打孔,挖洞;悬:吊挂。形容刻苦读书。
56、(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57、 分甘绝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58、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59、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我国书籍的主要材料是用竹简木牍编联而成的。一部书要用很多的竹简木牍,这些竹简木牍要用绳子编连起来。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就这样,把编联竹简木牍的熟牛皮也磨断了几次。孔子对《易》熟烂如心了,但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60、http://www.hflib.org.cn/
61、(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6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忠告;立志宜怀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清阮元挚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之体会;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之心得。
63、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64、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65、http://www.fzlib.org/index
66、(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67、 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68、出处:《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x必当先读百遍’,言&#x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x苦渴无日’。遇言&#x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x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69、(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70、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71、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x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2、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
73、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74、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75、(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76、与此同时,对于每一个成语故事,我们都赋予了他全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77、(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78、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79、译:古代有个杞国人总是担忧全球会有大地震或小行星撞地球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日夜思考学习。
80、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学习刻苦勤奋。
81、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82、(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83、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