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菊花古诗黄巢)。
2、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3、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菊花古诗黄巢)。
4、太平天国为什么"天"字上长下短,"国"字缺一点?
5、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6、“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7、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8、但是这样的良性循环到了唐朝的中期,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就被阻塞了。大量的人员没有工作,连李白杜甫李商隐这样的人都常年颠沛流离,寄居在所谓的节度使幕下,获得糊口之资,而更多的农村的青壮年,由于唐朝后期的土地兼并严重,无地可耕,无所事事。
9、较之《题菊花》,《不第后赋菊》无疑更显霸气。此诗不仅联想奇特,设喻新颖,辞采壮伟,意境瑰丽,而且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可谓石破天惊、前无古人,闪烁着反抗精神的火焰。因而,后世诸多演义中都将黄巢的这首菊花诗称作"反诗"。
10、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11、有评论说,这十足体现了诗人打算执掌大权,救百姓于肃杀的秋天中,让他们体会春天温暖的雄心壮志。也有人说,凭什么桃花能在最浪漫的春天开,菊花却要独守寂寞呢?让百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深刻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平等观念。然而这些理想,很显然都是后人根据他的英雄事迹分析出来的。在当时,也许他只是一时兴起,并无明确的称帝念头。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咏出“若为青帝”的诗句,黄巢在未来岁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态势,已然初露端倪。
12、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13、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14、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句。暗香:幽香.此指菊花香。
15、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16、题菊花 不第后赋菊
17、此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18、该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不第"即科举考试未考中,这二字详细地交代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原因及时间。不第本是让人心生不快之事,然而作者在面对不第的困惑与失意时,却有心赏菊,可见其心境从容淡然。
19、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20、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1、这首《题菊花》诗是_____写的,它明指_____,暗指_____。
22、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3、黄巢据说是被外甥林言杀死,后被节度使时溥向唐僖宗献上首级。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结束。不过黄巢仍给了唐朝沉重的一击,险些完全颠覆了大唐。
24、 他年我若为青帝, 冲天香阵透长安,
25、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26、在普通农民心中的菊花,是一种随意可见的草本,它的嫩叶可以吃花可以入菜,更重要的是,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菊花清火解热抗瘟疫的作用,它是农民的养生之花。野菊花之气味芬芳,颜色金黄,安慰着秋天的农民。那是一种极其家常的笑容。热爱土地的农民们,往往会因为土地的收成,或者是开遍土地的野草闲花,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
27、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2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2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30、鲁西南匪事:历数清末时期山东菏泽、济宁、聊城三地的匪患
31、山东人喝酒最讲究,16地市规矩各不同(附山东酒文化大纲)
32、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详见词条: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3、八仙:原来是男、女、老、少,贫、贱、富、贵的真实写照
34、有的诗话说,第一首诗是黄巢 5岁的时候写的,当然不足信。用菊花的孤苦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又表现了超凡的志向,都不是5岁的孩子能有的;但是,说它是黄巢早年的作品则是可信的。黄巢出身盐商家庭,早年就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原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失败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幻灭,他本来就不太安分的心产生了强烈的不平。黄巢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实际上是他梦想直捣长安,取代唐王朝。后来他果真攻进长安,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和历代统治者的做法没有多大的区别。
35、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36、《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37、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38、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39、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40、据说此诗写于黄巢5岁之时,也有人说他当时已经8岁了。那年秋天,父亲和祖父在庭院里咏菊。按照古代文人的审美习惯,自陶渊明后,菊花便成了隐者志洁与高贵的象征;而咏菊也成了诗坛雅士的一种传统。但归根结底,所有的主题都脱不了孤高傲视的精神底色。当父亲和祖父还没有写好菊花诗的时候,黄巢就抢先说了一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这句诗的意思是,能够与百花共存,而且被尊为花王,上天自然会赐我为王。赭黄衣是皇帝袍服的代称,象征了无比的权贵。
41、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2、紫艳:菊色,这里指艳丽的菊花。红衣:莲花瓣。
43、译文:荷花已经落尽,连擎雨的荷叶也凋谢枯萎了;秋菊也已开败,却还有那挺拔的枝干在那里傲霜独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44、关于菊花的诗自古良多。许多人从陶渊明的隐逸,爱上了菊花的淡雅清秀,霜高耐寒。这种秋天的花朵在周朝就有记载,而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堕露西以,夕餐秋菊之落英。”则赋予了菊花高洁的不争的品质。但这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眼里的菊花。
45、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46、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47、你天天用这个汉字,却可能连读音和写法都搞错了
48、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49、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50、主播:窦琳声音塑造培训师 专职配音师 有声小说演播者,酷爱朗诵,声音温暖大气.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