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慧丽:孟子性善论浅析(C),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并且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3、还有,运动真的有用。逼自己去运动,如果逼不起来就先用药物让自己能起来运动,或者找朋友拖你去。
4、后来北宋理学家朱熹做了注解,这里的良心就是本善之心,仁义之心。
5、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6、这正是为什么我说散播这种观念已经到了有罪的程度。一个人只是自己这样认为,那么虽然确实很蠢,但这个也只会危害他自己,他为自己持有的这个观念负责,所以没到坏的程度。但散播这种观念——比如说,写文章宣传性善论,选取一些疲软无力的论据或者是古话——就已经不止是蠢了,而是坏,因为他们促使别人承受这种观念带来的恶劣后果。
7、社会上对于“老奶奶倒地,有多少人将其扶起”这一事件的讨论,它其实是统计学问题,而非哲学问题,并不能说扶的人多就人性本善,没有人扶便人性本恶。所以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生活所得出的所谓人性的结论也总是抽象的,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超越社会、超越阶级,永恒普遍存在的人性。
8、世界是充满糖果与彩虹小马的童话屋,还是遵循弱肉强食法则的丛林?答案不言自明。”
9、这时会有人出来维护“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性”的观点,他这么说:不是有许多人身在黑暗、心向光明吗?按马克思主义者所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人就不应该存在,因为这样的社会状况支撑不了这种高尚人性的产生。面对这种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我已经不想浪费口舌。正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丑恶,我们才能在思想中和实践中迸发出源于这个时代、改造这个时代、超越这个时代的光明。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一个时代的特征也会诞生完全相反的人的性格特质和思想观点,这是唯物的、辩证的。
10、这路易十五是谁呢?路易十六大家一定都认识,就是法国大革命被处决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是他爷爷,他爸死得早,没当上国王,所以他爷爷他就是十六。
11、 你信仰那么坚定,不要怕死宝贝!我们天堂见!
12、 意思是咱们都会死,死后会有末日审判的,
13、传统观点认为,基督教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但事实上,基督教从来不鼓励商业活动,视借贷为畏途,视金钱为罪恶。真正的商业经济肇始于国家内部的相对稳定和安宁,人们可以不再通过侵略他国这一“零和博弈”手段获取资源或财富,完全可以靠人与人之间“正和博弈”的合作来获取财富。人们开始明白,合作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伴随着合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越来越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移情能力也开始显著提高。
14、人的身体是硬件,硬件坏了人会在病痛中走向死亡。人的心理是软件,软件坏了一样会走向自我毁灭,硬件再好,成就再高也没用。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15、这三者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道理: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如果你要考验,请你为自己的遭遇埋单。
16、其一是逻辑上的反驳。人类本身是一种动物,因而天然具有动物性。人与人之间缔结成社会,社会的稳妥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规范来减少人与人间的相互攻击和倾轧,于是道德诞生了。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动物性天生有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我们称之为“恶”。从人刚出生的那一刻起,事情就已经是这样了。
17、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把你推入火坑,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才是最可怕的。
18、 人就是受外界力支配的机器。外力顺着人,人就会开心;外面阻碍人,人就不开心;人为了开心,就会各自为政,自私自利,甚至不惜互相伤害。反正老子自己爽就好,谁管你爽不爽。
19、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实验场,真可谓“**与贪婪齐飞,野心与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世界带来什么呢?
20、 好,下面我从现实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21、 小女儿不改口,李尔王说:“你不改我改,国家给你俩姐,你嫁人吧。”
22、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23、即便承认向善的努力十分重要,但善又是从哪里来的?平克必须回应这个问题,这对他的整个论证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平克反对道德直觉论,这种论调宣称,人类对是非善恶的评判,主要是靠对行为厌恶与否的直觉来实现的。平克反问道,如果道德直觉是可靠的,那如何解释,今天的人们都反感奴隶制,而以前的人们视奴隶制为天经地义,这些人中包括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也包括《圣经》中的上帝。相反,平克通过论证,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理性在道德进步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旦人们开始明白奴隶制在理性上是错的,人们就会把这种理性认知逐渐转化为感性直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奴隶制是一种恶的观点,就会在人类理念中固化下来,成为人们无需思考的道德直觉。人类对暴力的认知过程同样如此,今天的人们绝不会再把人兽搏斗当作是赏心悦目的娱乐项目。
24、西方哲学界经过中世纪的经院神理哲学,很多哲学家的观点都受到基督教“原罪”论的影响,抱有人性本恶的态度。
25、影响情绪得不偿失,像这位上海女生一样承受不住而跳楼更为可惜。没几天世界都忘了这回事,恶意们去攻击其他东西了,而你的家庭会痛苦一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