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2、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3、靳大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文艺理论、思想史,从2005年起,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年轻人读传统经典,并积极参与和组织西部支教工作。率先倡导以戏剧呈现为方法的经典阅读活动。新近还推出了线上传统经典导读的音频课程。本期节目,靳大成作客《世纪大讲堂》,带领我们回到秦汉,追溯历史,详解法家思想的源流与变迁。
4、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哲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5、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上进心(力富);富有之后,就会放纵、贪图安逸(淫),然后国家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百姓富裕了,就不易役使,那就让他们拿出粮食来代替服役。让他们重新陷入贫穷,就不会懒惰,“六虱”就不会产生。所以,让国家富有,使百姓保持贫穷的政策,可以让国家强上加强。也就是说,商鞅主张将百姓的生活水准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温饱线上。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这是法家统治的核心逻辑。
6、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儒家提出了儒家的办法,法家也提出了法家的办法。
7、蒙文通:“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并在战国田齐时期和汉初文景时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8、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我们都是作为礼乐文化的来源来学习的。但是事实上,《尚书》里除了告诉我们,崇礼尚德,民为邦本的这样一个德治的思想之外,它其实还包含了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刑法制度。
9、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10、核心思想: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11、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12、 法家创始人韩非子为儒家荀子的学生,法家思想的起源与其老师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密不可分,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儒家的两大家孟子和荀子将其比作水与火。
13、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14、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15、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事实上,后世的统治者,哀秦之后,深深明白法家统治思想的利弊。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国”,就是统治者给法家的内核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16、服务上要有难必帮,不管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是上帝,凡有困难必倾力去帮。
17、核心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18、法家思想,小编认为是中国先秦诸子最实用、最耐用的思想。齐桓公用法家,诸侯称霸;秦孝公用法家,定鼎中原; 最终秦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全是因为法家思想。现在企业,哪一个没有管理制度、绩效考核?你的KPI就来自于法家思想:赏善罚恶。所谓“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干得好,员工可以升为经理;干得不好,CEO也得滚蛋。
19、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20、(译文)君主治理国家,如果舍弃法制而实行人治,那么诛杀、奖赏、任用、罢免都会由君主个人的喜怒爱好来决定。这样受到的奖赏即使恰当。但受到奖赏的人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受到惩罚即使也得当,但受惩罚的人都期望无休止地减轻罪行。君主如果舍弃法制而以私人的意愿来裁定赏罚的轻重,那么就会造成相同的功劳而受到不同的奖赏,相同的罪过却受到不同的惩罚,这样怨恨就由此产生了。因此,分马用抽签的办法,分田用抓阄的办法,并不是说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比人的智慧高明多少。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排除私心杂念。堵塞怨恨。所以说,君主治理国家要任用法制,而不要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做,那么一切事情都依着法制来决断。君主依法治理国家,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相应的奖赏和处罚,而不把幻想寄托在君主的私人爱好上,因此人们心里就不会产生怨恨,全国上下就会和睦相处。
21、核心思想:政治上提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被尊称为“亚圣”。
22、管仲提出国家盐铁税、促进诸侯国贸易交流、提出“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有钱人多消费,贫苦人才有更多事情做。他提出的官办色情业,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赞称“娼族祀管仲”。齐国从此富甲天下。为什么说他是商业奇才,且看一个案例。
23、这些文章被秦嬴政看到,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对韩非很感兴趣,于是和他的同窗李斯决定猛攻韩国,韩国挡不住,就派韩非子为使者到了秦国,和秦嬴政聊得很开心。
24、慎到强调对法律的尊崇,天子、国君以及各级官吏都必须“任法”、“守法”、“唯法所在”。他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之所以要尊崇法律,是因为法是管理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制度,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就类似于道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一样。掌握了宇宙自然的根本大道,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制订了管理人类社会的法律法规,就可以对人类社会进行有效治理。而道和法是一样的,都是无亲无疏、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慎到的“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其实就是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法家版表述。
25、“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即:“壹法”、“一尊”。
26、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27、这种思想首先经过黄老思想阶段转化为政府管理思想,然后再进一步发展为法家思想。
28、同时他规定了,强本逐末,本是什么?是农业,是战争。因此只要你能够多交粮食,多交赋税,多在战场上杀敌,便可以授功升级。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原来古老陈旧的世袭制不复存在了,你要靠你的实力来。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了、动员了当时秦国的社会组织,完成了秦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29、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儒家的核心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30、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31、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32、西汉建立政权之后,看到了秦的流弊,所以到了董仲舒那个时代,汉武帝的时代,就开始折衷实行“儒表法里”。一方面推行秦制,一方面还用经学化的儒学来做它的补充,完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两千多年来的历史。
33、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34、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35、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36、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37、管仲,生于公元前730年,卒于公元前645年,一共活了85岁,是他们那个年代人寿命的两倍。他小生意人出身,年轻时跟一个叫鲍叔牙的伙计做生意,每次不投钱,还要多分利润,鲍叔牙理解他,说他家有老母要照顾,多分点无妨。于是,合伙生意以破产告终。
38、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3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也进入到一个“注重人事”、“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在那里,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礼”思想、“法”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士”阶层出现,私学大兴。
40、李悝留给后人的著作有《法经》和《李子》,其中《李子》是李悝在法家学术方面留下的理论,而《法经》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典,它由李悝根据各国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总结,归纳修订而成。《法经》总共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最终形成了魏国沿用百年的法典,后来该法典被商鞅带入秦国,被秦国人改良成了著名的“秦律”,而“秦律”又是后世法律的重要模板,由此可见李悝主持修订的《法经》在我国法律界的重要地位!
41、华民族的文化代代传承,留下了无数人类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和经典佳作,通过跟经典的亲密接触,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形式的时候,你才能知道经典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即使在当今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时代,通过与几千年前的经典对话也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和思考。
42、 从理想层面看孔子有道理,从操作层面看韩非更可行。为什么韩非的可行?因为孔子的制度是按圣贤的标准设计的或说是按君子的标准来设计的,韩非的制度是按常人的标准设计的,儒家的思想是理想的,但法家的思想是现实的,毕竟圣人难遇但被利害趋使的凡人占了大多数,那么大家觉得儒法之间谁是谁非呢?
43、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44、鼓励耕战、编户齐民、强推刑法、以法对民。以势和术来控制臣下,法后王夺取天下。
45、那么韩非的思想里边,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在评价三代之王的时候,和儒家表现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观。而另一方面,他把术和法、势结合得很好,并且他强调的是很强的逻辑性。他告诉君主把握臣下的两点,叫做二柄——一个赏,一个罚。君主不需要品格高尚,中人之资就可以做。只要你是按照法来做,你掌握了这个刑罚,完全在你的手里控制,臣下就不得不老老实实听你的。
46、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47、在商鞅变法初期,百姓反对变法者,商鞅把他们抓起来坐牢甚至砍头;后来百姓转变立场,称赞变法,又被商鞅抓起来流放边疆。反对不可以,歌颂也不可以,即凡“妄议”均不可,目的是造成一种“民未敢议令”的氛围。百姓不能议论,就会减少思考;百姓只要执行政策就好,不需要思考政策的好坏。反对是一种思考,歌颂同样需要思考。百姓动脑子思考,不管是往哪个方向,统治阶级都不喜欢。
48、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49、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春秋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50、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51、因此,道家思想极度重视对于规律(也就是道)的把握,强调要掌握规律、顺应规律,强调顺势而为。
52、齐国边境有两个国家:莒国和莱国,盛产紫草(一种染料),国力不弱。管仲让兵士大量开采铜矿,铸成货币去高价购买,同时安排人大量种田。莒国和莱国一看有利可图,于是号召民众放弃种粮,全部国土都种的是紫草。——这两个傻缺——第二年,紫草丰收,管仲突然封闭国门,不许紫草买卖。于是莒国和莱国粮价大涨370钱,而齐国粮食丰收,仅10钱。莒国和莱国之民纷纷投靠齐国,二国灭。鲁国和梁国擅长织丝绸,管仲以同样的办法灭二国。
53、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54、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55、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