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仅是一家之言,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多听听大家的见解。
2、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做多少事,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看动画片,玩玩具,看书……当孩子专心的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去打扰他。遇到不懂的,家长及时地给予帮助。 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3、8)有些东西只是个人的主观认为,不一定准确,算作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4、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5、(示例)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6、(拼音)抛砖引玉pāozhuānyǐnyù
7、用来酿制红酒的葡萄皮中含有的白藜芦醇,能够提高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8、“犬马之劳”:谦词,比喻甘愿受驱使,为之效劳。
9、“不仅……也…”是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该句两个分句内容不合逻辑,应先说“血肉亲情”,后说“社会世相”。
10、刚才我的发言是抛砖引玉,现在该轮到你"小诸葛"拿出锦囊妙计了。
11、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12、使用时应准确掌握这些谦敬词的含义及使用对象。
13、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14、这样的常见例句还有:“课桌一边坐着一个孩子”(“只一边有”/“两边都有”),“昨天,我借了你的钢笔,没用,今天给你送来了。”(“没有用它”/“坏了,没用处”)。“那五箱书已送图书馆”(“赠送”/“送到”)。
15、2)如此抛砖引玉,能激发与鼓励更多人加入写作队伍。(抛砖引玉的意思和造句)。
16、孩子做事有自信了,会更容易做好。所以家长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
17、例《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18、下面先把一些经典的回答写在这里,算是抛砖引玉吧。
19、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鯈子。”
20、本文目的在于对司法实践和正在进行的新破产法立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出处)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22、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23、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u),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24、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25、他在人代会上先提出几点见解,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发表更好的建议。
26、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27、他的一番话原盼抛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28、我认为这是抛砖引玉,为了引出更多好的方法。
29、(出处)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30、《考试说明》指出主要考查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1、 背箩是母亲一生勤俭、一生辛劳的见证。时间总在悄悄流逝,我成家、立业,成了政府工作人员,在乡镇任职时,由于乡镇工作异常忙碌,我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母亲总是两个月左右来看我一次,她用背萝背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还时常叮嘱我做人做事要本分清白,多为老百姓干实事好事。到了2000年,我被调到县城任职,也更加忙碌。这时候,年逾古稀的母亲赶街的次数也少了,也开始坐车了,但她不背口袋,不背包,仍然是背背箩,她说这样既好装东西又安全。每到县城来,母亲都在背箩里装着大包小包的干果、水果、瓜豆、蔬菜,每次让她留在家里多闲几天,她总是急着要返回乡下,说家中忙,放心不下。就在2005年春节,母亲去世前不久,她仍然如此背着背箩,装着大袋小包的瓜子、核桃、柿饼、梨片来看我。
32、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
33、解析: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
34、①词序不当。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例如:
35、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36、我在这里要讲的不是这IP有多少,而是通过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提前量”给网站带来可观的流量。
37、有些东西只是个人的主观认为,不一定准确,算作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38、 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
39、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为目的的)
40、“众望所归”:敬词,形容有很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敬仰。
41、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42、 “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43、我认为这是抛砖引玉,为了引出更多好的方法。
44、他的一番话原盼抛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45、例句2:刚才我说的话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要想真正取得好成绩还需要个人的努力。
46、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47、本文介绍笔者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意在推出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的初步模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8、一得之见 ( yī dé zhī jiàn ) 释义: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9、 千虑一得( 注释: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50、 创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以使用电脑,可以查阅资料,如果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写出几千字、几万字并不难。可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记忆减退、身患重病并且作风严谨、实事求是的70多岁老人来说,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难能可贵。在外公逝世前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他还多次对姨妈说,我今天想了几句,可是觉得不满意,等我再想想吧。1999年6月,外公驾鹤西去,与世长辞。去世的时候,他只完成了《我的校园岁月》中的《第一学期回顾》《慈善事业 服务乡梓》《边学边教》《关心教师》和《全面执行d的教育方针》这5篇,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正直和勤劳、热情和奉献。关于他的校园岁月,家人虽然都清楚,却生怕擅自完成后10篇,达不到精益求精的外公原本想要的效果,于是保持空白,成了最残缺的美丽和遗憾。
51、如此抛砖引玉,能激发与鼓励更多人加入写作队伍。
52、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仅是一家之言,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希望多听听大家的见解。
53、(拼音)抛砖引玉pāozhuānyǐnyù
54、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55、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56、当然,这些建议仅仅是抛砖引玉,若要契合贵公司的目标,肯定还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57、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58、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59、解析:“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
60、(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鯈子。’”
61、 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62、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的当务之急。
63、众所周知,我方外交天团能怼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功夫。
64、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左想右想,终于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65、我刚才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高见。
66、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一来表达。究竟是初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毕业?判断不明确。
67、18)以上只是个人的了一孔之见,权当抛砖引玉。
68、结合汉字意思来理解记忆。比如人坐在树旁就是休息就记住了“休”。形声字结合偏旁来记忆。
69、(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鯈子。’”
70、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71、家长要休息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培养孩子语言感悟能力。
72、13)各位同学不愿先发表意见,我就来个抛砖引玉,先说几句吧!
73、刚才还好好的,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病倒了?真的是祸从天降。
74、我的提议只是抛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75、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76、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77、(造句)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78、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79、(押韵词)真凭实据、凿凿有据、物以类聚、溘然而去、麾之即去、进退失踞、来者不拒、创深痛巨、深识远虑、绝裙而去、......
80、多层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③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④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
81、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82、我藉著这段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83、面向模式就是针对某一类问题,经过抽象和举一反最终得到一个面向一般的解。
84、当然,奖励只是一方面,我们举办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希望鼓励同学们尽可能把假期宝贵的时间利用起来,提升自己。活动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如果可以通过30天的时间,帮助大家养成背单词的好习惯,在未来继续坚持下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85、解析:“保管”既可作动词“保存”理解,又可作副词“保证”理解。
86、“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墼子:生砖,即土坯。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