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2、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出师表》言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对康复汉室江山秉持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彰显了他对幼主之忠诚度。
3、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4、《出师表》是他对蜀汉王朝忠贞不二的见证,更是他雄心勃勃北伐中原的军令状。
5、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廉政建设。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7、军事发明。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8、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
9、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10、刘备是“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11、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12、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13、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14、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15、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6、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是忠臣的典范。
17、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18、诸葛亮在出山后,辅佐刘氏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战绩。然而这些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最终目的是要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20、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21、 诸葛亮的才智谋略,更是从政治、军事方面来展现得淋漓尽致。
22、诸葛孔明的智慧闻名于诸侯,传颂于后人。在无数次的行军对战中:烧藤甲兵、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无一不是经典之作,令敌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
23、 苗老师认为,如果想把诸葛亮的性格分析清楚,那么开课应该开成一门课,然后他轻松地开了个玩笑,说“大学老师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苗老师说在今天短短100分钟内,只讲诸葛亮的一个性格特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师觉得这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最缺少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准备把诸葛亮的这条精神品质作为主题来讲解;现在很多人愿意对任何事情都问一句,“有用吗?”;但是人生中的很多快乐都是做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
24、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25、治军思想。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
2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军师,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神机妙算,智商超群。那么在罗贯中又是怎样写出这样一位料事如神的军师呢?主要通过正面和侧面来描写。
27、 其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以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这些都侧面描写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28、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9、因此,周瑜对他怀恨在心,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无可奈何。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30、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作者竭力把诸葛亮和曹操的品德置于对立的两极上,一个是辅汉之忠臣,一个是篡汉之奸贼,表现出强烈的褒贬抑扬的价值判断。诸葛亮形象的光彩,首先就在于他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32、诸葛亮就像一棵树,深深地扎根,不停地汲取营养,期待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大树,国之栋梁。
33、 一个人物的出场方式与这个人物刻画能否成功有直接关系,也就是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孔明先生的出场可谓不凡。最早被提及时是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上来就将诸葛与姜子牙、张良比作一类人,然后又疯狂地贬低自己,抬高孔明,更是令他将管、乐二人比了下去。这让读者对这个从未出场的“卧龙”充满了怀疑、疑惑。但单是一人推荐怎能充分体现其不凡?哪会吊起读者的兴趣呢?
34、于是“安定天下”的治国理想,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
35、观其行:一生尽瘁国事,家无余财,仅有薄田15顷,桑800株。后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殉国。孔明去世时儿子才8岁,如不是家风忠孝传承,其子孙如何能殉国?
36、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37、 侧面描写最主要的就是描写世人对人物的评价。诸葛亮的第一次出场是三十八回,但在之前的三十六回也存在着对诸葛孔明的描述。比如徐庶临走前对刘备说的话“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英明神武。管仲、乐毅均是征战四方的大将,与这样的大将作比较孔明远胜于他们,一个“殆”把他的才智写到极致。与其相同的还有三十七回的司马徽举荐孔明。
38、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9、他的忠厚之举,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为世人所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0、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中的风云人物。他总是以谦卑、感恩、机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
41、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42、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
43、康德在其著作中强调,一些十分伟大的人很难引起人们的亲近之情,那是因为他们处在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令人望而生畏。倘若一个艺术形象始终以高山仰止的形象出现,那么这种高大伟岸就会变得呆板,甚至令人心生厌倦。这对艺术角色塑造来说是致命的。
44、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婵,此人物均是忠心耿耿,未作出逾越臣子关系的行为。从白帝城托孤典故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言道“刘婵不行则取而代之”,刘备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从刘备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是替刘备实施未完的战略,为蜀汉生存打基础。《三国演义》在初中课本中就已经出现,初读时觉得诸葛亮如同神一般,再读时则被诸葛亮之忠心所感染,不禁赞叹此人之大义。
45、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做事厚道的人,是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
46、一是,诸葛亮独自走到先主祠中,在北伐未成、劳民伤财的现实当中彷徨犹豫的他于刘备的画像前发问、更是自问,一俯一仰,诸葛亮用再开北伐之举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47、《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七擒孟获
48、211年,益州牧刘璋派军议校尉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荡寇将军关羽、讨虏将军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