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所以,佛亲口说《法华经》是经王。其实呢,《楞严经》也是经王,为什么呢?因为《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懂得这两部经的都知道,两部经其实是一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即使不懂楞严法华,也能在《楞严经》里找到一些语句:
3、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4、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四十二章经》(佛经经典名句图片)。
5、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6、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譬如离去的时间,譬如走散的人。“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看到别人的好,便心生嫉妒;看到别人的丑,便心生厌恶;看到别人的穷,便心生不屑;看到别人病老,便心生厌弃;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灾乐祸。全无随喜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人生无常,好与坏,美与丑,富与穷,健康与疾病,在瞬间都可能发生逆转,因此对别人好点就是对自己慈悲。佛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星云大师(佛经经典名句图片)。
7、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
8、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9、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10、谁在这大喊大叫的?让不让街坊睡了!明天还要上班的。真是一群败类!
1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3、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14、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5、这世间本是没有什么神仙的,但自太古以来,人类眼见周遭世界,诸般奇异之事,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又有天灾人祸,伤亡无数,哀鸿遍野,决非人力所能为,所能抵挡。遂以为九天之上,有诸般神灵,九幽之下,亦是阴魂归处,阎罗殿堂。
1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7、爱情中,最难办的命题就是这两个,爱我的人我不爱和我爱的人不爱我。左右为难之间,往往伤害了三个人。
1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9、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20、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21、是啊!你们人类在修道之上,真的是得天独厚。我们狐族千余年艰辛修练,你们中资质好的,却只要个几百年便胜过我们了,就像上官那个老家伙 ……
22、喜庆之辰,易心平气和,语言吉祥。——康熙名言
23、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6、语出《金瓶梅·第一十四回》。耳边风:比喻听不进耳的话。金字经:佛经。喻珍贵之物。家里人说了当作耳边之风,外人说了当作金字佛经。比喻人往往轻视家里人的劝告,而容易听信外人的说话。
27、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8、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康熙
29、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康熙
31、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32、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惟贤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悟禅》
3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34、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35、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7、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3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9、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40、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41、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蕅益大师
4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3、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
44、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佛经经典名句
45、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康熙名言
46、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47、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48、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49、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50、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51、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52、10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康熙名言
53、 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