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演: 富兰克林·沙夫纳编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埃德蒙·H·诺思主演: 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 斯蒂芬·杨 / 迈克尔·斯特朗 / 凯里·洛夫廷类型: 剧情 / 传记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上映日期: 1970-02-04
2、克劳利在“黄金黎明”中表现很积极,晋升飞快。但在1899年,协会开始分裂,在彼时的协会高层叶芝眼里,神秘组织的神秘是指他们超越感官经验范围的追求,不是有不道德的秘密。最终,协会以“克劳利过于离经叛道(召唤恶魔仪式)而且搞了一些同性恋活动”的原因,拒绝了克劳利的请求。叶芝十分鄙视克劳利人品,讽刺他说:“我们不认为黄金黎明是一所感化院”。
3、麦克·辛是算是一个老牌英国演员了,假如你对他的名字不是很熟悉,那么你看了他出演的作品也一定会想起来他的样子。他是《王尔德的情人》中的罗伯特,他是《黑夜传说》中的狼王卢西恩,他是《暮光之城》的吸血鬼领导人阿罗,他是去年大火的美剧《好兆头》中的天使亚兹拉斐尔 ,实在是让人感叹他的戏路真的好宽!
4、这句话中0出现了___次,1出现了___次,(王尔德的情人麦克辛)。
5、然而和她“通奸”的是谁?虽然由于海丝特的守口如瓶,他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与名望。可秘密也让他不得安宁,秘密在他的胸口烧出一个无形却充满血肉之痛的红A。
6、本片根据Solomon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
7、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8、这本书是大四时候一个埃及朋友送我的礼物,它让我第一次从微观经济学这个角度理解人性,里面的各种案例分析在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又合情合理。它从一定程度上让我在思考问题时候变得更为理性。
9、编剧:DavidRayfiel/科特·路德特克
10、BBC和Netflix联合出品日英双语的8集惊悚剧《职责/羞耻》,主演为平岳大和窪冢洋介;凯莉·麦克唐纳、查理·科里德-米尔斯、贾斯汀·朗、本木雅弘、中村优子、伊川东吾、丘光子、福田知盛等也出演。
11、木心说,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是谓“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12、《密林中》:前半部分滥俗得令我几近要放弃,后半部分好歹是力挽狂澜,终于跳脱了大部分青春文学无病呻吟的立意关隘,无比精准地击中了属于年轻人在时代翻云覆雨之下无力和忧伤的状态。
13、《苦妓回忆录》:中学时便受过《霍乱》里老年性爱的“洗礼”,如今读到这种强化版《洛丽塔》的故事已经不会再因对题材的敏感而起任何波澜。尽管到最后还在呢喃着要“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但这样的爱情并不动人,或许它真正想讲的是一个人身处时间的烤架(而非河流)上被翻来覆去炙烤的百年孤独,“不管你做什么,在这一年,或是在你百岁之内,你终将永远地死去”。
14、然而文学家除了自己本尊在私生活里的暧昧色泽,他们笔下描绘出的种种,也同样提供给电影工作者无限的发挥空间。古往今来经典名作名演太多太杂,信手拈来,谈谈以下几则隽品:
15、当然,除了这些备受关注的老剧将回归,还有根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世界大战》、艾玛·汤普森和拉塞尔·托维主演的《此去经年》、《福斯特医生》女主苏兰·琼斯主演的《杰克绅士》、根据雨果的文学原著改编的《悲惨世界》等大批新剧将闪亮登场。
16、书单丨余华推荐的32本书,把时间留给一流作品
17、认真重读了一遍《诗经》:最喜风,雅次之,颂又次之;大学时语文老师讲到,《邶风击鼓》中那句死生契阔的爱情誓词,无论是环比同时代其他著作的语言习惯或是从这首诗本身的逻辑上解读,都更像是赞美战士之间的深重(革命)情谊,于是,着此玫瑰色之眼镜再刻意留心,那些被后世“误读”为男女爱情诗的作品似乎都可以做另解:《齐风》中的《还》“子之还兮,遭我乎之间兮”(两个猎手互相夸对方敏捷、强壮),《邶风》中的《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简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赞美男性之美);《郑风》中的《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恋爱中的小小欢喜与哀愁)。无穷的解读性,可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18、同为演技派的约翰·赫特(JohnHurt),在新生代观众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哈利波特》(HarryPotter)片集里的魔杖师傅。最近才逝世的他,其实演艺生涯中留下许许多多精采的同志角色,约翰·赫特本身并非同志,还结果好几次婚;不知何故,在英国影坛和电视圈,他的气质总让人觉得特别适合诠释此类角色(如果这也能算是『一种』角色类型的话)。
19、1876年,王尔德到意大利和希腊旅游,进一步接触了古代非基督教的和耽乐主义的文化,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0、很唯美的一个故事,那么真挚的爱情,仿佛不是真实发生的,但又真实地出现在世界的某地……
21、卷五《女囚》:视域仍聚焦于阿尔贝蒂娜与夏吕斯两位角色,但重点不再是对他们各自同性恋情的戏谑展示,反而更深入到对爱情本质的探讨,在阿尔贝蒂娜身上尤为突出,那个曾经在海滩上照亮过“我”的女演员逐渐沦为其忧郁的阶下囚,唯有记忆的闪电能让她再度焕发夺目的光彩,她再次被粉碎成一堆能唤醒回忆的符号,陪伴在她身边的那些夜晚,“我”的焦虑并非单单来自对她的感情,而是她唤醒了“我”童年时对母亲的强烈需求,对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只能孕于痛苦中才能勉强通往实在;再次将凡德伊的音乐当做一切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论述的底图,艺术使我们从建构的思辨返回自身的体验,它提供超越感官与精神愉悦的一种高尚而真实的陶醉感,“是对混沌初始、非分析状态的回归”;追忆的力量将现实中已然腐朽的事物嬗变成洁白晶莹的回忆琥珀,从而诞生了一种附丽于细节的诗意现实。
22、有次伯乐提及飓风,说得头头是道。原来是校长每周会亲自给他们上一堂课,有天专门讲了飓风。校长对孩子们而言,既是大管家,又是老师,还是兄弟。
23、他参加伦敦风靡一时的“异教运动”,钻研秘密法术;跟随俄裔通灵学权威海伦娜·佩特罗夫娜·勃拉瓦茨基夫人学习东方象征主义体系;加入基督教神秘教义者教派的“炼金术研习生”,并学会对他的生活起主要影响的沉思冥想形式;有多次召灵体验……
24、安部公房《砂女》:阅读全程毛骨悚然,至少感受到三重恐惧:第一重来自环境对心理潜移默化的侵蚀,沙砾之干燥、密集、压力和由其构成的沙壁空间之幽闭以及整个沙村犹如被诅咒的秘境之遗世边缘与旷野之孤独,无不令我生发生理性的恐慌(我时常做落入秘境的噩梦);第二重来自人身自由和能动的丧失,男人被囚禁、被监控,只能被迫拿起铲子加入铲沙项目,试图逃离却深陷沙地的漩涡,呼喊着“救命”将对自由最后的坚守拱手相让,个体的何其脆弱无能令我有种因失掉气力而来的恐惧;第三重来自由对整个故事站在人类共同命运层面上观看所产生的西西弗斯式解读,即人类不断重复的反抗不啻无意义的徒劳之举,我们可能就像男人热爱收藏的昆虫标本那样被某种更高维度的事物所操控,最后男人“心甘情愿”地永远困于沙壁之下,我们也“心甘情愿”地生存于世,即一种堕入虚无的终极惶惑。
25、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