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在1927年的法国。寂寞,孤独,感伤,因牵挂凡宰地、萨柯的命运而不再显得重要。他们因投身无政府主义运动而在美国被捕,受到诬告而被判处死刑。刑期临近,全世界都在声援他们。留学巴黎热心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巴金,也参与进去。他给狱中的凡宰地、萨柯写信。
2、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关于巴金的资料)。
3、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
4、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
5、《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6、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7、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8、1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9、(7)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10、1978年岁末,巴金开始写《随想录》,不断地反省与忏悔。他主张独立思考,强调“讲真话”。多年研究巴金,他所强调的“讲真话”,正是我需要将之传承的精神力量。
11、11: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2、“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3、(27)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272页。
14、巴金诞辰114周年献礼布面精装合订本全新上市
15、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
16、(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7、12年前的今天,巴金先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18、批判过之后就到干校劳动,干校期间萧珊因为得病,不能得到治疗,去世了。我想这些事件,巴金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些过程,对巴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刺激和反省的前提。尤其是到了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之后,他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9、但是,与此同时,韦君宜开始找到巴金,出版发行《随想录》的单行本。我想八十年代的整个变化,包括巴金对韦君宜,是有直接影响的。她开始写小说《露莎的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又写了《思痛录》。由于时代变化,九十年代的思考,和八十年代的思考肯定不一样。所以韦君宜的思考更有力度我认为是可能的,但这并不能取代《随想录》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觉得,恰恰是《随想录》的出版,对韦君宜这一代人的写作,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的屠岸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他和韦君宜一起去约巴金的《随想录》,他就明确谈到巴金对韦君宜写作的影响。
20、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没有出路,内战和抗日战争的摧残,人心涣散,这是一篇声讨假丑恶的战斗檄文,是一道召唤真善美的心灵闪电,是一声警策世人的长鸣钟,它更是作家爱心的一次放飞。
21、1982年5月,筹建中的文学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巴金在给罗荪的信上说:“乔木同志也有信来。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28)胡乔木亲自致信巴金,是为巴金释忧,大家都知道巴金在为此事挂心。筹委会成立一年后,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于北京万寿寺西院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前往祝贺,亲自为它挂牌,前往祝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的还有:周扬、贺敬之、华楠、王政柱、刘导生、张大中、刘白羽、艾青、曹禺等。(29)这个临时馆址是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等各方面协调下才解决的,然而,它并非最理想的保存资料的地方。有人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万寿寺西院是明清时代的遗物,曾为慈禧的驻跸之地,园林式的多重院落,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五千,而使用面积又递减一半。房屋是砖木结构,刚经历了一场焚去三座大殿的大火,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院内有几处用房尚被占住,麻烦层出不穷。文学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挺身去应付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了。”(30)
22、综合整理:学与写作文ID:yiqiwujiandao
23、关于粤语版的《寒夜》。1955年香港华联电影企业公司推出李晨风编剧、导演的粤语版《寒夜》,吴楚帆饰演汪文宣,白燕饰演曾树生。巴金与孙道临在对话中都称赞吴楚帆的演技不错,巴金1962年在4月在《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中也曾高度评价吴楚帆的演技:“四年半前吴楚帆先生到上海,请我去看他带来的香港粤语片《寒夜》,他为我担任翻译。我觉得脑子里的汪文宣就是他扮演的那个人。汪文宣在我的眼前活起来了。我赞美他出色的演技:他居然缩短了自己的身材!”应该说,巴金对粤语版的《寒夜》印象是很不错的,只是对影片中过于强调汪母的封建思想持不同意见。
24、3: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25、(5) 巴金:《后记》,《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3页。
26、“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7、于光远的回忆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写的,当时我读了片断之后,我说你给我写一个完整的。于光远的性格和李锐不一样的,李锐是很严谨的,根据日记、案宗和档案来写的。于光远是上海人,他们家是晚清上海大家族,上海城墙的砖是他们家捐献的。一次我带他到上海来拍过他的一个纪录片。他是一个精神很自由,心情很通达的一个经济学家,也是政治家。他的回忆录是很轻松的,用喜剧的色彩回忆自己“文革”经历。比如说他讲到一个细节,“文革”前他是国家科委副主任,有一天,在科委礼堂要开一个于光远批斗会。他骑自行车就去了。
28、巴:这几个人物我比较熟悉,生活也比较熟悉。
29、八十年代,“文革”的阴影仍然让巴金忧虑和恐惧,噩梦也因此而不断纠缠着他。一年春节期间,电视上重新播出样板戏,让他心里恐惧。当天晚上,他就梦见和熟人们又关进了牛棚交代自己的罪行……
30、巴:我还有随想录五本,差一本。身体很不好,主要想养养病,我是靠药物控制。想什么会都推掉。明年政协开会也许要去参加一次,其他就不参加,关门来写作,写一本随想录。最后一本,写一本小说,还有我翻译的一本书,还希望搞完搞好,希望这两三年做好这三件事就不错了。长篇小说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没有时间搞。
31、10:“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32、巴金的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言,巴金小说主要描写家庭生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是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语言风格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他的语言热情、开朗、简单。然而,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极具感染力,因此早期以《家》为代表的巴金小说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33、关于文学馆的事,我同光年同志研究了,现在领导上还是比较重视,冯文彬同志提议先由北京市拨一所房子作为过渡之用,年过后就需要自己去跑、去催,否则仍然是一纸空文。地方是北京原国际俱乐部(在东交民巷),抓紧一点也许能给,这样可以先有落脚之处,便可着手工作了。叶老的字已经写好了,我将去取来,先把招牌做好挂起来,其他一些准备工作,都将逐渐开始做起来了,还想向各省市文联作协发信请协助搜集有关资料。您有什么意见,望随时示知。(26)
34、“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前的遥远的旧梦。”
3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成都, 四川,人,出生于嘉兴, 浙江巴金,本名李尧棠,又名佩竿,吉利、黑浪、春风等。又名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无d派,巴金于1904年11月出生于成都, 四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之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 南京等地学习,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自责和自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36、《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述了1919年起5年之间封建中国家庭逐步走向分化与衰落,最终高家的年轻一代冲破封建礼法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37、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38、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39、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40、养鸡就是为了吃,小小的巴金还无法理解。眼见着鸡一天比一天少,眼见着自己喜爱的大花鸡也难逃厄运,巴金央求母亲留下大花鸡。大人笑笑,很不理解。
41、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代表作。
42、“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10)这是巴金1980年11月15日给姜德明信中的一句话。随后的几封信中,他们都在谈论此事,巴金表示:“我愿意为它的创办出点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您觉得怎样?”(11)“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建立这个馆。您看怎样?”(12)渐渐地,设想已进入操作层面的计划:“文学资料馆的事还需要大力鼓吹,我给罗荪写信也提到了。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钱和资料大家捐献吧。”(13)
43、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
44、十年了,远去的巴金还在我们的视野中,记忆里,他依然与读者同在,与历史同在。
45、在八十年代,巴金的影响可能不仅仅对于当时的文化人,对当时的读者影响也是非常深的。八十年代的读者都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喜欢读书的。前面谈到,一九八六年,我们《北京晚报》副刊举办“难忘一事”征文,其中,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的忏悔是一个基调。
46、一九七七年巴金刚发表出来的文章,有一些还是比较官样话的文章,包括悼念郭沫若的文章,免不了一些套话、官话。但是到了一九七八年的年底,他是真的开始认真思考的。在写《随想录》的前后,巴金率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法国是他一九二七年留学的地方,也是他创作小说处女作《灭亡》的地方。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法国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他到巴黎去,激活了他在二十年代的记忆,他在巴黎参加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一些记忆,这些记忆让巴金在思考中重新反省自己。因为巴金早前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强调一点,就是友谊、自我牺牲、奉献、平等,很多这种理念。我认为他在重访过程中,重新回想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早年那么重要的一个无政府主义理论家,为什么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自己做不到呢?对朋友的友谊、真诚、自我牺牲精神在哪儿呢?我认为他是有这样的精神自我反省之后,才开始写《随想录》。
47、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8、“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49、巴金反复强调说真话,有多种含义。不要像过去一样人云亦云,过去他就是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上面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对他的说真话,九十年代初曾有人批评,说“真话不等于真理”。不错,真话真的不等于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是在真话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来。还有一些更年轻的人就认为,讲真话水平太低了,完全是一个小学生的水平。我就不知道怎么会得出这一个结论。其实,说真话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50、再谈一谈访谈中提到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华,“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
51、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52、一次次对死亡的描写,成了巴金作品中的精彩篇章,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53、在两人都老年之时,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冰心则把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字画都捐献给了文学馆。在之后,冰心研究会的成立,巴金也是研究会的会长。
54、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55、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56、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57、广东的这棵大榕树,因巴金的描写而出了名。三十年代初,巴金来到这里,游览之后创作那篇著名散文《鸟的天堂》,从此,这里的人们便称它“鸟的天堂”。在那次旅行中,巴金来到朋友们主办的乡村师范,与学生们举行了一次谈心会。看着这些年轻的学生,巴金倾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他不善演讲,但他的真诚仍然感动了学生。
58、“我常常到门房找听差、到大门口找看门人李老汉闲谈,其实是请他们讲讲各自的经历。”
59、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60、近年来,大家对红卫兵的忏悔一下子开始关注,甚至成为一个热点。这说明我们历史脱节了,我们的历史叙述脱节了,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那一段事情都不知道。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说“文革”挺好的,“文革”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听老师上课,想骂谁就骂谁。而且还不相信,那时候会有那么的多的人挨斗,不相信那些书堆在那里焚烧。我们现在推崇国学、推崇孔子,我们能想象到“文革”初期会把孔庙的那些东西都烧掉,砸掉吗?历史变化之后,我们那一段经历不讲,所以那些八○后、九○后的年轻人,不知道,对红卫兵的表现也不知道。于是,红卫兵的忏悔好像也成了很新奇的事情。这恰恰反映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历史没有远去,我们确实还要读巴金的东西,要传承巴金的精神。
61、(18) 巴金1981年1月21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62、在过了将近十年后,当冰心遇到困难的时候,巴金亲自为她出版了《冰心著作集》,两人也因此而成为了难得的朋,在之后冰心去了日本,隔着老远的距离,也没有阻碍两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63、当然,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我的读书范围更广了。但是,巴金的书,的确是我读新文学书的起点,也一直是我喜爱的。
64、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6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66、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67、所以说巴金住了十年“牛棚”,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很刺耳!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呢?特别是文章中的名言语录或是诗句,大家但说无妨,可以在留言区尽情谈吐,倘若我们看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参与,或是置顶。
68、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69、(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70、1928年巴金在法国沙多·吉里同詹剑峰(右)桂丹华(左)
71、这是李锐先生。在高级干部里面,李锐先生是率先写回忆录的人,他的《庐山会议实录》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应该是传世之作。他的写作也是和当时巴金这些文人的写作构成了整体。我当时找他,是因为他写了一些杂文,我看到了,后来又写了小文章,我就找了他,变成了他的随笔集,后来就请他写了这本回忆录《大跃进亲历记》,守在陈思和与我主编的“火凤凰文库”。
72、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一批老人,他们现在几乎都不在了,他们做的事情没有人再谈了,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那一代人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才换来后来文化和思维空间的相对拓展。这时候我们对老一代人那时候做的事情,不能漠视,更不能淡忘。历史不是孤立的,年轻人的成长,和老年人走在前面挡风挡雨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巴金80年代的时候,有一些年轻作家受批评,像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水运宪《祸起萧墙》、谌容《人到中年》等这样的文学作品受到批评,或者评奖不能评的时候,是巴金写文章为之辩护。当时巴金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他实际上用这种方式为年轻一代作家的成长付出很大的代价,做出很多贡献。
73、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74、“文革”期间,巴金是上海作家里面受批判最猛烈的。关于他各种各样的小报有好多种。
75、巴金在自己将近百岁时候,就有曾感言,他感言什么呢?感言自己能够活下来不容易,他更叹息很多才有横溢的大才子没有他这么庆幸活了下来,比如说作家、翻译家傅雷夫妇,钢琴家顾圣婴和她的父母,作家叶以群,著名演员言慧珠,还有巴金的大学同学,有近三十年d龄的陈琏,还有陈布雷的女儿,都是受害者,陈布雷的女儿她只能从十几层高楼一跃而下以洗自己的清白。
76、1955年2月,《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77、在1994年,冰心还在巴金画像旁题写赠言:“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此际当以同怀视之。”而巴金这边也为冰心提字:“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78、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79、我很喜欢文中描写繁星的一段:“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试试静静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能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呢?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让人不经意地联想到另一位大师凡·高的作品—《星夜》,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同一种美丽的境界,如果要给这两幅画打个分的话,我想《繁星》一定更胜一筹,因为它没有色彩及线条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象是美丽的,无边无垠的,能带每一个读者都不一样的“繁星”,这也是《繁星》的魅力之一吧,可见巴老又是如此高明,不仅把繁星之美带给我们,更创造出《星夜》望尘莫及的艺术效果。文末处写到“那个天上的巨人”,似乎是个悬念,想必这“巨人”不只是单单指天上的星星吧!
80、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1、可是,即使在这样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在这场持续了半年多的大批判中,仍然有许多人顽强地发出支持巴金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参与这场批判的杂志《文学知识》,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曾发表过一个“来稿综述”,称:对巴金作品,“全部肯定这两个‘三部曲’(指《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有七十四篇,否定较多的有四篇,基本肯定又有所批判的有三十五篇”。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一次准民意测验的话,还有那么多的青年读者不避政治风险,公开站出来为巴金作品辩护,恰恰说明了这场批判的惨败。一九五九年四月,这家杂志又公布了所收到的有关稿件竟多达近千件。可见人们是怎样关注着巴金和他的作品的命运。许多外国通讯社、学者、作家也有公开撰文报道、评论此事,反映了他们对巴金的重视。
82、《激流三部曲》包含《家》《春》《秋》,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