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道韫的弟弟谢玄非常崇拜姐姐,逢人就夸。与谢玄齐名的张玄也是世家公子,张玄有个妹妹叫张彤云,嫁给了也是江南四大士族的顾家。当然了,张彤云家世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谢玄、张玄两人经常一起,一个夸自家的姐姐,一个夸自己的妹妹,争论不出个高低,犹如古希腊神话中,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三位女神谁最美一样,分不出高下。此时,一位经常出入世家大族中女尼济尼出现了,济尼也是绝顶聪明,不说谁不好,而是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但是细细品味,高下立现的。什么是林下风气?指的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诗酒为生,表面上隐居东篱下,不问世事,实则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国家、政治,只不过不遇时也,后世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谢道韫时代,“竹林七贤”遗风尚在,才女出生显贵,慕名士风骨,身上矫揉造作,攀附之态,为人处世透着清隽通透,气质清冷,风骨巍然,在当时所有世家女子中也是超凡脱俗,俊雅出尘的。语言学家、目录学家余嘉锡称赞:“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迦陵先生的《妇人集》:“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都在说谢道韫洒脱不羁,风华绝代,才气骨气均佳,无闺阁之气,有自己的独立主见,无论内秀外中,都散发着魏晋风骨。
2、因此,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从形态上,似乎并不如谢朗的贴近现实情境,而更接近于北方的“鹅毛大雪”——把江南的雪讲成北方的雪,笔者认为,才是这段文本的关键所在。
3、 王凝之却并非一个才华高妙的人,也不是个魏晋风流的代表者,而是个被淹没在大众之中的一个普通人。虽说也喜欢书法,但跟跟他的弟兄相比,就只能算是平庸者,看其一生,更是迂腐无比,甚至有些愚蠢。(谢道韫咏雪的名句)。
4、(1)视觉: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5、生1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艺。谢太傅在下雪的日子里和家里的子侄辈聚会讲论文章写法。
6、小淮积累了相同主题的名句,请你帮她填写完整。(9 分)
7、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8、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晋书》也称赞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9、师:是作者的态度,理解得好。那么我们再来辩一辩,谢朗与谢道韫的比喻你更欣赏哪一个?
10、 晚年的谢道韫寡居会稽,在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后,尽管六年帷幕不开,也不见客,并没有消沉,生活不改其色,优雅、从容是刻进骨子里的,终日与诗书为伴,专注当下生活,传道授业解惑,岁月漫长,光阴如海,谢道韫更显从容优雅。
11、师:哇,你反应真快!你就是鹤立鸡群的那一个。(谢道韫咏雪的名句)。
12、再者,从两者运动的姿态来看,虽然“撒盐空中”更接近“白雪纷纷”,但由于两者“物”的不同,运动中带给人的感觉也不同。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舞的柳絮都给人以轻柔、飘逸、优雅的感受,而这是撒在空中的盐无法呈现的。因此,因风起舞的柳絮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
13、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14、(2)▲ ,解释为 (3)▲ 。(2 分)
15、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16、本期青春课堂学生作品编辑要特别感谢以课代表李沁怡爸爸为代表的七(11)班家长,你们以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有意义的努力,我对你们深表敬意!感谢你们的高效打字速度,也特别敬佩几位拥有超级学习力的爸爸妈妈!
17、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本可以就这样结束。可是,周老师在备课时总觉得有遗憾,因为课文提到的咏絮才女谢道韫我们几乎并不了解。想来想去,我还是帮同学们到网上搜了一组诗句,大家一起反复朗读,当堂完成小练笔:我所了解的谢道韫。
18、生3:还有,她最后一句话的停顿不清晰,她读得很快“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该读成“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9、不亦乐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0、魏晋时期任诞为何成为“流行病”呢?一是与所受《庄》《老》及玄学思想影响有关,强调张扬个性而享受人生;一是魏晋社会,篡弒相继,正直之士,朝不保夕,引发“叛逆”与任诞。
21、师:哇塞,这么小的错误你都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俩字刚好换了位置了,是不是?什么叫何所似?
22、李白借助“明月”意象,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23、(旁白:屋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大雪,深宅大院的谢府挂着大红灯笼,大家长谢太傅(谢安)招呼下人)
24、(8) ▲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师:看,王老师把书下注释,用小字写在这些词语的上面,你能不能根据这些书上的注释,对照黑板大概地讲一讲这篇文章内容呢?自己讲讲,挑战一下。
26、小淮:你拟写的标题很精彩。(乙)文中“后期方至”中的“期”的意思是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7、“可叹停机德”还有一层讽刺意味,乐羊子妻后来遭遇盗贼,拿刀引颈而亡,被太守赐以“贞义”的称号,看来宝钗的未来也很凄惨。
28、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9、 ▲
30、(3分)甘蔗对童年充满了吸引力,更给童年带来梦幻的美好体验,丰富了想象力;甘蔗也丰富了童年的生活,亲近自然,学会与人交往;甘蔗也让我们树立起了童年的志向。
31、 动动手指,支持原创,关注“指尖上的历史”,走进使人明智的历史空间。有您的支持,历史将变得更加鲜活。欢迎转发,欢迎点评。
32、师:你从颜色上寻找形似之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3、我们拿把镰刀,钻进了玉米地。每一株玉米秆都比我们的身体高出许多,这样一来我们就是鱼,遨游在海底了。这海底并不清凉,相反,又闷,又热。那些阔大的叶子软绵绵的,却也锋利,脚底下一急你的皮肤就被它们划破了。我们哪里还是偷“甘蔗”的馋鬼,我们简直就是浴血奋战的敌后武工队。我们在侦察,在逼近日本鬼子的炮楼,胆大、心细,怀揣着渴望解馋的神圣使命。只要还没有结出玉米,玉米秆就是日本鬼子。砍,砍喽。
3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
35、师: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高级一点儿的挑战,有没有信心?
36、生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嗯,课文上是“召集”的“集”,这里改成“着急”的“急”。书上有解释,改成这个“内急”就变成内心里很急、急着要上厕所的意思。(众笑)
37、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8、《世说新语·咏雪》是同学们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文中,我们会认识才思敏捷的谢朗,能读到才女谢道韫的咏雪名句,两者在家庭聚会上才情交锋的情形着实令人生羡,让我们对古人儒雅、融洽的门风产生向往之意。而促成这一切的恰是文中的另一位主角——谢太傅,他在这场家庭活动中神情多变,活脱脱一位古时的“表情帝”。
39、(写出对称句式得1分,分析出内容得1分)
40、生24:他们表演得很有创意,让我们好像亲身经历了那个场景,王振鳌(谢安表演者)尤其演得像,比如捋胡子、哈哈大笑等都非常逼真,把故事中的场景都还原出来了。
41、小淮:读完你整理的材料,我发现《朝花夕拾》中涉及儿童教育的篇章主要集中在三个人身上:寿镜吾先生、父亲和长妈妈。
42、《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提到的人物有1500多个,上至帝王,下至隐士,“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无论是记言述行、描摹神态,还是刻画心理,它都致力于表现人物的特征,致力于让独特的“那一个”如在读者眼前。读《世说新语》,“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胡应麟语)。被王俭称为“江左风流宰相”的谢安,表情确实非常丰富。
4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借故园之菊表达诗人惜花、思乡、感时、伤乱之情。
44、(2)听觉: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 )沸。
45、示例:第一层级:单点肤浅理解,只简单地说出句子表面意思。(1分)
46、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47、C项示例一:我设计的“湘西风光名片”是这样的:湍急的溪流,高峻壁立的悬崖,崖石罅隙间蔓生着芷草,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溪边崖下还有许多无名的香花香草散发着迷人的幽香。
48、(1)写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要求真情实感。
49、生:题目是“咏雪”,描写雪的语言太简洁了。“俄而雪骤”只讲了四个字,就写出了雪的变化。我读出了雪是由小变大的。
50、“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51、我从小就是一个有志向的人——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砌三间大房子,里面摆满“甘蔗”,每天天亮我就起床,坐在门槛上,开始啃,一直啃到残阳如血。有志不在年高,我在成长, 伴随我成长的,是我腮帮子内侧汨汨而出的口水。我的口水是我体内最大的秘密,它激情澎湃,伤感,绵长,滔滔不绝。它们是被打断的牙,一次又一次被我成功地咽了回去。
52、其实,“柳”在中国人心中,已成为某种意象,蕴含着特殊的感情。
5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