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读要求:我方提供A、B两段试读稿件,可选段试读也可整体试读。
2、《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3、2试音音频发送邮箱yuanfangtiandi@1com(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什么)。
4、此后的许多年,从上海武康路113号路过的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形单影只的老人,如倦归的鸟儿,在黄昏里或暮雨中踽踽独行,满身满眼都是无枝可依的凄凉。
5、曾经因为家庭的阴霾和命运的多舛,他抱定了独身主义,遇到萧珊后,他才第一次有了对婚姻的渴望。就像钱钟书对杨绛表白的那样:“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6、有人说,巴金既专一又多情。作家萧乾则说他“写恋爱,但不谈恋爱”。
7、杜大心对“各地连年战争,军阀鱼肉人民.流氓与土匪横行,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作威作福,以及革命d人被屠杀等等”的黑暗现实,对压迫者的无比憎恨是溢于言表的。但他同时又说:“对于那些吃菜根,吃树皮,吃土块,吃小孩,以至于吃自己,而终于免不掉死得像蛆一样的人,我是不能爱的。”这只能理解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他对人民的爱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看见秘书长的车子压死无辜平民,却毫不在意扬长而去时,怒不可遏地骂“那秘书长,那该死的东西,那狗”,却对自己无力帮助受压迫者改变这丑恶的现实而痛哭。
8、为保护巴金,她还被红卫兵的铜头皮带打过。不过萧珊一直默默忍受,就是为了不让巴金难过。她经常一大早便陪着巴金从家里走到车站,从后面将他推上公共汽车,努力不让他摔下来;还要不断叮嘱他,不要忘了将小红书带在身边。
9、 曹禺成名比较的早,早在曹禺23岁的时候就写出了《雷雨》,这部作品现在还在频繁的上演,让人们百看不厌。曹禺三部曲指的是曹禺早年创作的作品《雷雨》、《日出》和《原野》。
10、——重读《灭亡》《新生》和《爱情的三部曲》
11、28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始终相亲相爱,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12、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13、在那个“左”的余孽仍未荡尽的年代,一个老人抛开盛名来剖析自己灵魂上的阴暗处,古今文学史上,有多少人做到。 (巴金爱情三部曲是什么)。
14、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在回来时有着千言万语,此时却又不知可以说什么。仔细想想,读时已把自己幻想成半个周如水,回来后完完全全只剩一个自己,于是对于《雾》里的爱情,我只成了一个看客。已不再亲身去感受,故而心情已平和。
15、李冷终于踏上了新生的道路,到A地投入了火热的工会运动,最后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可是这个从个人主义者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何其漫长,经过了多么艰难反复的思想斗争啊!小说《新生》的意义就在于生动地启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彻底抛弃个人主义,真正走上革命道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6、巴金《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17、“文革”时期,他被关进“牛棚”,因为“四人帮”认为他的书是“十四卷邪书”。
18、他用坦诚的反省,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抱怨和骂娘都是容易的,但他更愿意拿起刀来,剖析自己在种种威压下就范的懦弱和苟且。所以,《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再次倡导了“五四”精神的回归。
19、《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的梦》
20、明代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结尾中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
21、关于此题,你还知道些什么信息点,可以在留言里跟大家分享哦~
22、 《日出》则讲述了一个交际花陈白露的腐化的生活,也刻画了围绕在陈白露身边的各色人物,在这部戏中不仅仅成功揭示了了腐朽势力最终会被毁灭,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日出必将会来临。
23、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巨制。
24、《寒夜》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25、“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
26、活动︱用一朵“云”寄托思念——巴金故居清明留言活动
27、《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28、▏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萧珊,摄于昆明
29、杜大心参加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团体,抛弃了学业.离开了学校,抱病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革命活动。他搞工会工作,印发传单,编辑《工人旬刊》,写作其中的大部分文稿。他甚至把家里寄给他的钱除了留下一点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外,其余的就一概充作团体费用。为了工作,他拼命抑制自己的爱情,不允许自己恋爱。为了启发那些“被吃、快被吃的人不要像羊羔一般地送到敌人底口里”,而站起来奋斗,“像狼一样奋斗而死”,他毫不顾惜自己短促的一生。难怪他的朋友李静淑感到他“有着一个高尚的灵魂.一颗黄金似的心”。他后来为了替战友张为群复仇,而去舍身行刺反动军阀旅长,是毫不奇怪的。
30、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进行了小说创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
31、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任何家当。居无定所,寒衣素食,但对彼此的爱意消减了动荡与贫穷带来的乱世蹇难。
32、她马上转过身子惊讶地望了望他。她忽然微微张开嘴,嘴唇皮一动,微笑了。于是她迎着他走来,两颗漆黑的眼珠发光地看着他,问道:
33、作者说,小说,人物全是主人公,都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这热血青年的群像中,吴仁民是以一个受人尊敬的最年长的革命家形象出现的,成了一个新人。李佩珠被当做妃格念尔型的女性来描写了。
34、《雨》,巴金《爱情三部曲》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3年,出版社为:良友图书公司。主要讲述了《雾》中主人公周如云的朋友吴仁明的经历,描写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
35、他的文笔或许普通,但他一直有摸着良心说实话。
36、原名为《王的恋歌》,后正式改名为《爱上查美乐》。
37、一向郁郁寡欢的巴金,被这个勇气可嘉又可爱至极的女孩打动了,于是竟鬼使神差地答应了她的请求。
38、瑞珏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所具备的传统美德,她具有江南女子的婉约,柔情似水;又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的气息,内敛坚忍。她一旦把自己的爱情献给“值得”自己爱的人,就只忠诚于爱情。“爱一个人是要为他平平坦坦铺路的,不是要成为他的累赘的。”甚至,她在见到梅表妹之后还自责说她自己不好,不应该嫁过来,如果不嫁过来,就不会发生这一切……那是要怎么的爱一个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39、巴金也爱萧珊,哪怕只有几天的分离,他都会给萧珊写信。纸短情长,归心似箭。
40、巴金和萧珊婚后的四五年中仅有两次小别。此外他就不曾离开过上海,不曾离开过萧珊和自己的一双儿女。
41、周如水:日本海归学子,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性格优柔寡断,家中有父母为其所娶文盲妻子。
42、他是封建社会的富二代,有着海归背景,却走上了反封建的路。
43、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二人的感情小船险些触礁。
44、在《电》里,作者描写了一群热衷于革命斗争的青年,歌颂他们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感叹、同情他们的无谓牺牲。
45、后来,巴金回忆到这段经历时写道:“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着两只眼睛。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
46、《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解元、会元、状元;《雾》、《雨》、《电》;《论语》;《儒林外史》。
47、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语言大师”。巴金早年受五四文学思潮洗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光明、正义,毕其终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道德的罪恶,歌颂反抗和光明,艺术风格明朗、炽热、流畅。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憩园》《随想录》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48、巴金说过:“我们那一代人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都或多或少地跟个人主义有关系”。(《谈〈新生〉及其他》)从小资产阶级分子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阻碍他们献身革命的一个敌人,就是个人主义思想。《新生》的主人公李冷和《雨》的主人公吴仁民的成长过程,就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个观念。
49、陈真:周如水的朋友,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青年。
50、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
51、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东路719号的新雅粤菜馆里,萧珊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偶像。
52、离海有里多路远,便是荒凉的街市。在夜晚街上更静了。虽然是在夏天,但这里的夜晚从来就很凉爽:海风微微吹着,把日间的热气都驱散了,让那些白日里忙碌奔波的人安静地睡下来。也有人不忍辜负这凉爽的夜,便把椅子摆在门前,和邻居们闲谈他们生活里的种种事情,而最引起他们注意的便是那所新式建筑的海滨旅馆。
53、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属于体育范畴的是哪两“艺”?
54、一本书,一千个人看就会有一千种理解,可能你看巴金的《家》,会将焦点放在其他人物身上,但不得不说,这本书中所有的人物都经得起推敲,上至专横腐化的高老太爷,下至刚烈坚贞的丫头鸣凤,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明形象。用心去读一本书,你会发现,有时自己真的会恍如书中人物,会为了他的乐而乐,为了他的悲而悲。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那么不妨也去看看吧,或许你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灵魂的人物。
55、那青年踏上了石阶,昂然走进门去。他走了不到几步便看见一个年轻女子从楼梯上下来,穿的是白夏布衫和青色裙子。她有一张丰腴的脸,白中透红的皮肤,略略高的鼻子,和一对星一般明亮的眼睛,左眼角下嵌着一颗小小的黑痣,嘴边露着微笑。
56、只有当黑暗势力夺去了他的先后两个爱人的生命时,他才彻底醒悟过来,理解到“这个黑暗世界的确潜伏着一种如此巨大的力量”,他应该做一个舞动鞭子打在整个旧的社会制度上面的人,应该“甘愿牺牲一切个人的享受去追求那光明的将来”。他不再把精力浪费在爱情的悲喜剧上面了,他终于成熟了。在《电》,他到A地去投入了斗争,并且成为了那群热血青年的领袖人物。吴仁民的成熟过程,同样显示出巴金对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成长为成熟的革命战士的复杂性的思考。
57、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58、“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写尽了相思意,但他尚能活着相见,而巴金只能以梦相托给亡妻。
59、《雾》,中篇小说,字数不多,两个晚上就已粗略读完。故事讲述主人公周如水与刘若兰之间的爱在朋友的帮助下浮出水面,但却因周如水的“良心”而夭折······
60、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1、但是,对于《雾》,我始终有着话想说。读时,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点像周如水一样;读完后,我依然会思索,我是不是一个周如水。周如水这个角色虽是与时代背景有关,然而周如水的性格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一定完全消失。文章中,周如水的朋友说他优柔寡断,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决定。我虽不会胜过周如水,然而会比他好多少?当陈真向李若兰说明周如水的心思和他的为难后,陈真让李若兰主动向周如水表明心意后。主动的李若兰却让周如水的“良心”不敢接受,换来的是两人的永别。巴金先生在他们分别后并未多说什么,只留在最后一节写到周如水一年后再次来到海滨旅馆,最后一节也充分的反映了周如水的可伶。家里那个“不爱”的妻子其实在周、李分别之前已经逝去。最后一节写到周如水手里的一封,信中说汝妻两年前已病故,怕汝伤心,故未告之。
62、一年后,周如水又回到这个旅馆,此时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于两年前病死,但张若兰早已离去,只剩下他在海边独自悔恨。
63、萧珊去世后,巴金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白掉了头发。但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他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从萧珊离开的那一天起,无数个夜里,与妻子在梦里相逢成了巴金望眼欲穿的期待。
64、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吴仁民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