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
2、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3、(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4、2019年中考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读这本书,需要清楚哈贝马斯给他所使用的“公共领域”这个词做了怎样的界定——“公共领域”指的是大众传媒,或者互联网。
6、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
7、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8、米勒。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
9、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蓄足势头,把事做好。(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13、《围城》里的冲突点不好找,但读下来特别有感觉。书里金句很多,特别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句子很到位——他写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说高松年恨不得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高真有你的”——这就是它的叙事风格,很有意思。
14、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15、这个研究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脚的大小和智商没有直接联系。小朋友脚越大,年纪也越大,而年纪越大当然懂得就更多。
16、这本书提到了诗歌。你没法把诗歌分成几个部分分析性阅读,但读多了你也会发现它有方法。
17、不复吴下阿蒙:吕蒙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机会上学,读的书很少,所以学识浅薄,见识也不广。孙权劝诫吕蒙读书,增长才干。吕蒙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开始抓紧时间读书,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坚持读书,不久之后,他就读了很多书,比一般人读的都要多。后来与鲁肃对谈,鲁肃敬佩于他的学时渊博,不复吴下阿蒙。
18、我们要问“我要从中获得什么?”读的时候,边读边思考,还要有想象力。你读到一个说法,是不是能够联想到其他的说法?读到一个作家,能不能想到另一个作家?
19、我从来没有教过我女儿英文,但她有一天突然就会了,这是因为我在读书给她听的同时,用手指给她看。刚开始她虽不会认字,但可以听懂,在指读的时候,她会慢慢建立之间的联系。一两年后,突然她就懂了,可以自己读书了。
20、我很喜欢《围城》,它的故事线很简单,方鸿渐留学回来东混西混,跟唐小姐暧昧一下,又跑去了湘西当老师,最后回到上海,表现着当时知识分子无力、无为,有一点迷失的状态。
21、②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2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23、培根:“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24、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25、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26、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27、设问: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28、那么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正义,正义的本质又到底是什么?在初读之时,我觉得正义就是一种最有利与最不利的一种折中即正义就是其所涉及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在正义篇中,针对正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经过苏格拉底等人的激烈讨论,虽然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就一点达成了共识即正义就是利益在正义篇中,这也和我最初的想法有一定的吻合度。于是我就带着这个自以为准确的结论继续去向下阅读,但是这个看似正确的想法却是严重的阻滞了我对于理想国的进一步的理解,甚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整个人云里雾里,对于正义和理想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知半解,更是不知为什么正义会等于各司其职,对于理想国中的制度体系更是难以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去理解。直到刘向东老师提到在理想国中的正义其实是一种秩序时,突然意识到我对正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正义即利益只能片面的反映出正义是通过客观主体而表现出来的,但却并不能涵盖它的真正本质,它的本质恰恰是一种社会秩序。以此也来理解最后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定义以及理想国和正义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容易了。苏格拉底在书中说到建立国家的宗旨就是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的性格来选择一种职业,而不应该对每件事都一知半解,这不就是我们认为的这个国家的基础吗?实际上这就是正义,即正义就是各司其职。概括的说也就是正义是理想国的基础,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维护好国家秩序也就维护好了正义。同时,带着这种对正义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理想国的制度体系。
29、(答题格式)“×x”一词(句),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30、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
31、论据:书籍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书籍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的融合。
32、后来下起了雨,两边的炮火都停了,两个士兵也精疲力尽地躺在弹坑里。德国士兵伤势严重,一直在呻吟,这对英国士兵而言是一种折磨。英国士兵开始尝试救德国士兵,但因为伤得太深,德国士兵还是死了。
33、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总结前文;③承上启下。
34、最后一个规则,证明作者的分析或证据是否非常完整。福柯为了证明他提出的人类的权利现象,找了很多历史和事实例证,以充分的分析和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你想驳倒他就变得很难了。
35、宋太宗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江心岛环境很好”是一个观点,太抽象了,它到底怎么好呢?如果说江心岛三面环江,绿树掩隐,岛上还有一个书房,每周都有文化活动,清远的朋友们经常到这儿来听讲座、听音乐等等,这就是事实。
38、吕蒙之前本来有着成为大将军的潜力,但是在知识储备上还差了许多。但后来,他在处理繁忙的军务之余还抽出时间看书、学习,使得后来鲁肃发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39、答案:开头引用诗句引出中心论点;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0、④闻一多面对国民d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4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2、①注意语境品味。这适用于要求对词、句的深层意义或感情色彩等内容进行品味的题,答题时要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43、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44、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4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6、我的经验是,你要理出故事线、情节点、冲突点,了解其叙事风格及写作背景。最简单故事线只有一条,而复杂的叙事结构会有两条、甚至三条线。线要带点,情节点就是人物、地点、事情。
47、匡衡就是这样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唯一的乐趣。
48、答案是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钱的“价值”也变得不同。但是,如果你找到当年的物价,找出几样物品的平均物价,看看这一百元能够购买多少,再用这么多物品看看现在需要花多少钱,就是你现在需要随的礼,可以适当添一点。
49、(1)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50、主题阅读本质上是研究性阅读的扩展,是写作的开始。
51、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也附有实词)用法一览表|干货
52、(名师密卷)2019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53、《语文》七上第四单元试卷以及七上、八上、九上第三单元及其复习试卷
54、对于小朋友,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提高他选书的品位,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但千万不要干预他。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别人不一定感兴趣。只要是有益的,有帮助,我觉得都是好的。
5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6、当然,中国传统社会很多东西历经几千年依旧没有改变或消失,有的只不过是换了某种形式而继续存在罢了。如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网络、亲属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统抚育中单系偏重依然明显、家庭三角结构的持续稳定。这些都表明了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思想观念依然对当下中国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和作用,所以当下的我们也更需要联系古今,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才能对当下的研究有着更多的把握,做出更多有用的真理性探究。
57、想一想,像林黛玉和贾宝玉、罗密欧与朱丽叶,好像有点道理。这其实也是自我挣扎。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这也是“人遇到自己,人失去自己,人重新寻找自我”。
58、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59、解析:第一步,审题。本题题干明确了所要分析的是全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本文列举了宋任穷、习近平总书记、新四军伤病员、黄大年等人物和事例进行论述,即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60、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
61、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62、所以,《社会契约论》就是解释社会规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书,说明为什么在社会契约里,人的权利特别重要。
63、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卢梭说他没法解释。但他自信可以解释是什么使这些社会规则成为合理。
64、回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它有一个特别好的总结,它说所有爱情小说都是一个套路的: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思念女孩。
65、内容上:①针对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事例、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66、⑻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