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可明(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2、在写作文上,张梅霞老师提供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桥梁方法——“说写”,帮助孩子从“读”经过“说”再到“写”。大概的做法是,一个题目让孩子写作文,先不让他写,先让他说,并记录他说的内容;帮助他对“说”的内容多次进行调整、修改;最后,形成一篇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一篇作文。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强力的成就感之后会萌生继续写作文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随后,逐渐减少说的比例,增加写的比例,慢慢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3、汗流夹(浃)背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4、应该承认,两位先生的见解有他们的道理,在日常口语中也确实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但仔细琢磨一下,还是觉得有可议之处。“们”表示的是不定数量,“许多、好些”表示的也是不定数量,岂不有叠床架屋之嫌?从提高文字质量角度考虑,恐怕还是不说“这些同学们”为宜。
5、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我不懂的比你们多。”这是真的:知识结构如圆,知识愈多,未知的边界就愈大,反之亦然。也因此,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使你不自觉地要往开阔处走。
6、汗流夹背,如愿以尝,危如垒卵,色彩斑烂,伶牙利齿(不假思索的假字的意思)。
7、不可明(名)状:名,语言;状,形容。“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8、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com
9、在“尽如人意”中,“尽”有全部、所有的意思,“如”即符合、满足,“人意”是人的意愿、想法,所谓“尽如人意”,即完全符合人的心意。这当然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到的多为否定的用法,如“无法尽如人意”,“岂能尽如人意”,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不尽如人意”。
10、“锐不可当”便是一个具体的用例。这个义项的“当”,后来加了个手旁写成了“挡”。这就是说,“挡”是“当”的加旁分化字。“挡”字虽然已经出现,但“锐不可当”这一类的词语已经定型,所以仍保留了原来的写法。“当”字词有一批,如一夫当关、势不可当、螳臂当车、豺狼当道等等。这里的“当”都是挡的意思,但都宜用原来的写法,并读dāng而不读dǎng。
11、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不加思索」是错误的写法,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12、鳞次节(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13、忧(优)柔寡断:优,由“悠闲”引申为“犹豫”。
14、烩灸(脍炙)人口: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15、「出乎」有超出的意思,比如出乎意料、出乎想象,没有「出忽」这样的用法。
16、通过这种有障碍的阅读,我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障碍者也,其实是针对自己的阅读实力而言。储备的知识多,理解起来犹如湍流汩汩滔滔,遇到障碍一冲而过;储备的知识少,难免“危石咽流水“,不断地陷入困境。
17、坐标,为确定某一点的位置,在天球上建立的球面坐标系。主要是用来确定位置。坐,有建筑物的位置或者背对着某一个方向的意思,此处应为坐标,一般不使用「座标」。
18、但其实很好区分,只要帮助孩子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就OK了。
19、明火执杖(仗):仗,兵器。“明火执仗”,比喻强盗行为。
20、水乳交溶(融)融,融合。比喻关系融洽或结合紧密。
21、毕竟,不管是古诗、古文、阅读、写作,哪一样都离不开字词,更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力。
22、口字旁的“叮”,跟嘴巴有关系,因此是“叮咬”。
23、迷(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谎言已达到极致”。
24、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区分出“大义”(大道理)和“大意”(大概的意思)。
25、既往不究(咎):咎,本义“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即不责备。
26、标点符号使用中有一个常见错误,即非疑问句误用问号。如:
27、〔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名”,草书称“平假名”。
28、兜兜做了一道词语辨析题,“清幽”“幽静”两个词选词填空,他有点迷糊,一时间很难决定舍谁用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吗?
29、真知卓(灼)见:灼,本义“火烧”,引申为“明白、透彻”。“真知灼见”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正确而深刻的见解。
30、参(cen·一声):表示长短不同,用于“参差”。
31、这点其实从孩子平时的考试,就可以看出来。小学一二年级,字词题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32、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请假。暑假。病假。婚假。春节有三天假。
33、〔~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
34、沤(呕)心沥血呕心,费尽心思;沥血,滴血。“呕心沥血”,竭尽心血。
35、飞扬拔(跋)扈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36、心心相印:心,心意;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相互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情感完全一致。
37、说到语文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之危害,因我本人亦和广大中小学语文老师一样,系首当其冲者,故不免挑出来,多说几句。
38、学习成语,不光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成语丰富多彩、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会让人下笔有如神助,讲话出口成章,丰富文史知识,提高个人涵养。
39、多音字的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这个字的所有发音,学习每一种读音下,字的不同意义。
40、我以为语文的第一使命,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总量以促进阅读能力。
41、“听报告”的主体是我们,“有了新的认识”的主体也是我们,只有一个主体,“我们……使我们……”,这是说不通的,可以判断是个病句。
42、默(墨)守陈(成)规墨守,墨翟之守,说的是墨子与公输般较量攻守的故事,本义为“固守”,后来演变成“守旧”。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或方法。“墨守成规”,比喻因遁守旧不知变通。
43、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44、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后面跟抽象的事物(树立榜样)
45、说道。且看下面这个例句——爷爷说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香扑鼻来?年轻人一定要有自觉的吃苦意识。”这里只能用“说道”,不能用“说到”。
46、纷至踏(沓)来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47、伶牙利(俐)齿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重视正字、正音,分辨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49、炫(烜)赫一时名声、气势在一个时期内很盛。烜,盛大。
50、(1)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51、采,意为摘取;选取,搜集,开发,利用;神色,精神。彩,称赞、夸奖的欢呼声。正确的用法应为「喝彩」。
52、毕竟,孩子字词学习的难点,就是他们经常会犯错的地方。虽然每个孩子在细微处各有不同,但大方向上是会有重合的。
53、从小一到高语文课约有2700节。老师们都在教些什么呢?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科学性技术性的东西要不要教呢?当然要教!且不说它们是应该了解的语法常识,单就考试看,也是检测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这种工具性知识与人文性知识相比,过于肤浅,且属第二性的东西;因此一连十数年的长期操练,必因欠缺深刻性与挑战性,而使孩子们目光黯然而灵性流失。试想鉴赏一遍文字,不把重点放在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上,而总放在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上,语文课还能是“人生必修课”么?何况肤浅的技术性的东西重复久了,必会出现“打夯效应”:几下就打紧了;再打,土又松了。
54、比如,万人空巷,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没人了。但它真实的含义却是,大家都从家里、巷口走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55、金璧(碧)辉煌“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56、(3)小陈上课非常专心,老师问他的问题,他不假思索就回答上来了(源自造句网)。
57、汗流夹(浃)背: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58、怙恶不俊(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59、责无旁代(贷)贷,借贷,要求贷方守信,不可推卸还贷的责任。“旁贷”,推卸给别人。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