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2、 有年冬天,孟子的老师过生日,老师的得意门生都上门赴宴。
3、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拜师)。
4、 可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像做小鱼一样,不能翻腾来翻腾去,掌握好火候和幅度,保持其原汁原味最要紧。
5、 学生说,我们担忧乌鸦、老鹰吃你的遗体。庄子说,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在地下被蚂蚁吃。你们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6、(⑦)如郑开所论,“玄德”既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老子》中的“玄德”涉及政治和伦理两方面的内容,是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基础概念;另一方面,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玄德"概念及其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深刻改变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玄德"不仅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也是道家伦理学中超道德论的思想依据。(参见郑开:《玄德论——关于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解读与阐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7、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8、除了和舅舅“抬杠”,项橐也会像寻常孩子一样询问父母自己的来处,而且能够付出行动去验证。
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10、’”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11、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13、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4、越长越大的项橐,在某个夏日午后带着小伙伴顺流而下真的去了凉汪。虽然他在这里没有如愿见到比自己小的孩童,但他这种求知的欲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15、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16、 老师听了,歉意地说,真是眼见还有三分假!如果银匙找不到,莫说别人,就连我也会对你产生疑心呐!
17、《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位名人了,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他就离开家乡曲埠到千里之处的洛阳找老子拜师求学的过程。老子名气不如孔子,孔子仍然向他学习。
18、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路上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贡大喝让路。可是那孩子不让,并大叫:“站住,前有城池,你们绕道吧!”
19、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20、《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21、谁知被吴国、齐国两国发现,两国武士争抢过后打杀起来,吴国武士为了劫持项橐一直躲在深山之中,五天五夜断水断粮。
22、 轮到项橐出题了,他问:“人有多少根眉毛?”这个还真不好回答,孔子只好按照刚才的约定,要拜项橐为师。但项橐突然扑通跳到路边的池塘里,沐浴了一番,因为他说沐浴后方可行大礼。等他折腾完了,孔子设好香案,恭恭敬敬拜项橐为师。孔子赶紧和弟子打道回曲阜,再也不敢到此地游学了,因为一个孩子就让孔子很尴尬,出师不利呢。后人封项橐为“圣公”,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23、 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还向孩童学习,并且拜他为师。《三字经》中说“昔仲尼,师项橐。”这项橐年仅七岁,眉清目秀,非常可爱,是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无师自通,从小就特别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观察自然,观察人物,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24、“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项橐是莒国小民,听到对方上门是为了请自己去齐国当官,享受荣华富贵之后大为震惊。
26、孔老夫子为了和项槖见面,特地更改了东游路线。
27、 老子听后,就在关内住下。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部大作,然后骑着青牛出关。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史记.老子列传》)。尹喜居然辞了官职,拜老子为师,一起修道去了。据传,这部大作,就是约五千字的传世经典《道德经》。
28、 老子为什么出关?相传他看不惯周王朝的腐败和混乱,便决定出函谷关,去修道养生、云游天下。
29、此言一出,武将自然明白对方不想为齐国所用的心情。可是这次他们从齐国来找项橐,就是为了收为己用,如果不能免除后患,齐国国君的意思是除掉他以绝后患。
3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1、 “取天下无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最和平的方式获得天下,而不是靠制造事端和诉诸于武力争夺政权。对民众的限制越多,越锐利的工具,越繁杂的法令,所造成的纷争,阴暗和偷盗越多。古人的智慧已经把如何取天下看得非常通透,可是统治者们往往利令智昏,把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置之脑后,走上相反的道路。在军事方面也是这样。战争的目的达到一个最低限度就可以了,而且战胜以后不要逞强,要以丧礼处置,祭奠那些战争当中死去的人。
32、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
33、孔子本不愿去登门拜访,但是觉得自己现在身在卫国,是想要让灵公推行自己的道义,而现在他的妻子邀我上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下,孔子只好前去拜见。孔子前去的时候,是带上自己的一个弟子,那就是子路,子路觉得老师去见这么一个人,对南子感到非常厌恶,深怕孔子会被拉拢过去,因此,子路非常的不悦。
34、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5、孔子见子路满脸怒气,下车查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就看到一个小孩儿不卑不亢地指责子路:“不懂礼貌!”
36、魏氏所说的凉汪是距离他们生活的袁家庄五六里地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水冬暖夏凉、非常有名。项橐听到母亲的说辞职后,便总想去凉汪看看。
37、投稿邮箱 syy2777702@1com
38、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
39、这时候孔子还不知道,这个让拦住他路的孩子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神童。当他们无奈地绕城而过,孔子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小孩反应灵敏,说话周全,与他们要找的神童特征高度重合。
40、(举例造句):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4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2、不妨从《庄子》书中的有关记载说起。《庄子·天下篇》非常推崇老子,称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而《庄子•天道篇》不仅记载了孔子往见老聃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个“轮扁对桓公”的寓言,对我们今天怎样读《老子》也很有启发:
43、另一个却淡定反驳:“如果照你的理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应该很热,中午太阳离我们远理应很冷,可事实却截然相反!”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