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见,通慧性灵,笃志好学的孔子,在一位伟大母亲的启蒙下,早早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规划。
2、自古以来,但凡留名者,皆有些故事,圣人孔子也不例外。
3、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4、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5、关于孔子将学生称为“朽木、粪土之墙”,也有一些现代人提出质疑,觉得孔子作为“万师之表、先师之师”,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不应该“辱骂”学生,这样公然说“脏话”是有违师道的做法。
6、朋友又说,那就是有马的人把马借给别人驾车。我说这样解释也有问题,在春秋时代,驾车有一个专用字“御”,应该是“有马者借人御之”才对。
7、白矢就是箭头必须穿透靶子,证明刚劲有力,箭头是白的,所以叫白矢;
8、古代人学习时间有限,不像我们现在有电灯照明,随时可以看书,所以孔子看到弟子大白天的不好好学习,反而卧床休息,于是气愤至极感叹到“朽木不可雕”。
9、(感悟)公平对待所有孩子,你会收获一群好孩子。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11、有一天,子路问他:“老师,最近,我听到了一件很有道理的事儿,是不是要马上行动呢?”
1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3、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14、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孔子杏坛讲学,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最为出色的是“孔门十哲”。
15、即使不射箭也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种要求有多变态。
16、更何况有些人本就一无是处,而且一大波人都是一个德性,尤其是当代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他们都失去了属于自己原有的个性,开始迷失自我,就算委屈了自己,也要迎合大众,所以我们不应该每一个人都去学习,而要有选择性。
17、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求助于别人。
18、这个过程很像是「在内心中,造一幢房子」,所以,我们借用「造房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段话:
19、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21、该句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2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3、不过,在春秋时代,“乘”的确也有乘马车的用法,《论语》中孔子说“乘殷之辂”,辂音路,是商王乘坐的马车,纯实木手工制作,质朴而不奢华。因此这句话难就难在要么是“有马车者借人乘之”,要么是“有马者借人御之”,都解释得通,唯独“有马者借人乘之”让人不知所云,难倒了孔子。
24、这里,读者朋友应注意区分一下“寝”和“寐”的意思。
2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6、我在孔子老家曲阜听过一个故事,真的假的?我不知道,大家不妨先听听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27、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
2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9、孔子是(心智系统转换)技术的发掘者、实践者、传授者。
30、一起学习《论语》学而篇第一(9---16)
31、一天,孔子讲课,却发现宰予没来,于是就让弟子去找,原来宰予大白天的在睡觉,所谓“宰予昼寝”。因此,孔子就感慨的说:
32、我为啥对“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印象如此深刻?
33、“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是最终的叹息,是彻底的臣服,哪怕摘掉了锁链,也改变不了作为奴隶的心态。哀莫大于心死,连作死都失去了资格,因为死亡已经时时在窗口窥视。
34、所以,是母亲颜徵在独自一人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
35、在「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虽然,心智系统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但是,「认知—行为」模式依然没有变化,属于「由内向外感」的结构,这个阶段的表现,就是王阳明所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36、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宰予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未必,宰予被追认为“孔门十贤”之并且成为“言语”科之首,排名还在子贡之上,可见他的能力。
37、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8、“三十而立”代表蚕茧已经初具规模,这既是一种境界的确立,也是一种原则的确立,更是这一生基本底色的确立。在江湖的谈江湖,在庙堂的论庙堂,庙堂容不下背景不纯的江湖客,江湖也难养之乎者也的庙堂人。一生的荣华富贵或是颠沛流离已经基本确定,剩下的只是修修补补的工作。
39、孔子是最讲礼仪的,认为礼仪高过一切,礼是维护天下所有秩序的基础,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只要人人都按照礼来行事,就能达到“仁”,譬如东周时期就被称为“礼崩乐坏”,后世所谓的三纲五常也是礼的要求。
40、最后给喜欢阅读论语的读者推荐几本讲解《论语》的优秀的书籍。
41、但愿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能留一点空间装着别人,这样世界才会越来越好。
42、好景不长,操劳过度的颜徵在,在孔子17岁那年便离开了人世,可怜的孔子只能一边谋生,一边坚持学习。
43、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孔子其实做过坏事,说过“损话”。所谓做过的坏事,就是莫名其妙的杀掉了少正卯,理由非常奇葩,说少正卯言行蛊惑了别人。所谓说过的“损话”,就是本人谈论的重点。可以说,这就是孔子最有名的一句“损话”,如今家喻户晓,老师尤其爱说!
44、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5、不懈的努力再加上过人的天赋,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三十而立”了。
46、只可惜,孔子在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与年纪轻轻的母亲颜徵在。
47、「内在感知能力」被彻底打开,在内心中的那幢房子里,已经可以直接感受到「真正的真实世界」。
48、我说不是这样,乘在这里不能作“骑”解释。在春秋时代,马只用来驾车,不能骑。那时候没有发明马鞍、马镫,华夏诸国还没有学会骑马。华夏诸国骑马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赵国开始实行“胡服骑射”,距孔子时代过去了近200年。孔子引用的这句话又来自于古籍,春秋早期或者更早的西周,那时候更不可能有人会骑马。
49、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但是,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只是另一个境界的开始……
50、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就是这样一位儒家大贤,也曾被气得骂人,而且骂得很绝、很狠,但是文人骂人,是不带脏字的。这句最狠的骂人的话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翻译成现在骂人的话,就是“那些最初做人俑的人,都该断子绝孙!”。
51、当然,从孔子的言辞之中,不难发现宰予应该有点言而无信,曾向孔子保证过,以后不翘课,但却屡次翘课,所以这让孔子非常不高兴,于是就说出了这些话。
52、但是,孔子也有讲错话的时候,孔子的一句:“唯女人小人难养也,近者则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得罪了天下女人。
53、我确定这前半句是《论语》中的话,可这后半句似乎不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吧?
54、译文: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55、想必,他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贤才,还被后人称之为万世师表,大概与他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无关系,比如说:
56、北方的君子,说的就是孔子,他不仅明礼仪,而且知人心,双管齐下,在为人处世这件事上,自然得体而不得人怨。
57、子路便问,究竟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并保持不倾覆呢?
58、(感悟)人生怎么样,就在于对待这个世界什么样的态度,是诉苦还是宽恕,是感谢还是埋怨,给人生传递一种乐观,改过即是从善。
59、“五十知天命”是人生的第一声叹息,所有的情怀、梦想、荣耀,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远,以至于开始用命运来说服自己放弃挣扎。这个时候那层包裹自己的茧不但包裹住了身体,已经开始包裹着心灵,身体不能动,心也不敢再动。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