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西医的临床权威很少有个人的医案,这并不在于个人智慧的差别,而是学科的特点。因为西医也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即每天早上查房之前,医生都要集中半个到一个小时,讨论所收治病人的情况,可以汇集群体的智慧,倾听权威的分析,初步拟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2、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地读。
3、这都是病,得治。药在哪里?就是“任何人都能实践的‘完全阅读术’”书籍《高效能阅读》。
4、(上图:扈老师组织开设的校本课程整合为教材出版之一)
5、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得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名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读者,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
6、意识到妨碍我们独立思考的这几个障碍,经常性的扫描检索,久而久之,就会推进自己的思维递进,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7、比如,我曾经给大家推荐了很多圣贤书,开了很多书单。有些读者在后台留言:涔汐,那些书太难懂了,太费时间了,不想看。
8、我学习蒲老的方剂,最有心得的是“百损丸”。他说:“此方为老中医口授方,我得此方已60余年,治跌打损伤,不论内伤脏腑,外伤筋骨,以及劳伤经络。并治遗精、脚弱、腰膝酸痛,诸虚日损,久服自效。功专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活血消瘀,续断伤,补骨髓,纯属以通为补,而无滞补之弊。”
9、所以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通过梳理不同的评价,我们可以加深对人物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
10、把工作作为我的事业来做,每天坚持,逐步提高。再就是控制成本,尽最大可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超出顾客的期望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业主提供超值的服务,让业主感受到我们的超值服务,才能获得业主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与业主建立有温度的连接,提高服务水平,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口碑!
11、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说结合,读用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书不同,人不同,读书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读的结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必须强调:读书是一项苦中有乐的工程,贵在及时,重在坚持。没有极大的毅力支撑,是很难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还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阅读是与思考相随的。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没有思索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重视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思考的过程也是求异的过程。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我们读书做学问不要像蚂蚁那样只顾整天忙忙碌碌地储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也不要像蜘蛛那样整天只顾吐丝,而不注意汲取营养,而应该像蜜蜂那样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时也对原料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读书亦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阅读时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或正襟危坐,或集中一段时间来阅读。有时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随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读理论书籍有时候比较枯燥,但读人物传记、教育随笔,就感到很有趣。这些书看起来与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没有什么关系,孙影老师举了“桃子”的例子,我们把桃子吃完随手把桃核扔到地上,我们已经忘了这件事了,可是第二年桃子居然发芽长叶了,就像读书也许我们在无形中给自己种了一座桃花源。就像我们读的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们影响是深刻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读书是教师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休息等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读书人”都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人生拥有这么漫长的时光,如果一辈子不读上几百本书,不享受诗意的阅读,这样的人生是苍白的、可怜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始终是人的一种精神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12、要实现价值,就离不开进取。自古以来,这个进取有两种取向:一是向外拓展,即建功立业;二是向内拓展,即修身立人。读书就围绕这两者展开,它本身就是一种进取,同时又为进取提供智力支持。从实现价值的层面讲,建功立业不等同于做官发财,如果对社会的贡献是零或者负值,那么再高的位置、再多的钱财也毫无用处,因为死了就被烧被埋了。何况向外拓展需要机遇,不是说你有能力,就一定有相应的平台和机缘。所以今天讲读书,更着力于向内拓展,提升自己的内在境界。这个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13、我对《局方》遭到错误批评是清楚的,岳先生有何见解呢?书中始终没有明说。但在介绍张仲景的“薯蓣丸”时,讲到这个方子很适合于老年人,因为高年气血虚损者常有周身不适、头眩、肢痛、麻木诸证。
14、但如果是进一步对关键人物作出评价,我则是整理历史人物的主要评论,加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如下表是在电脑上,参考网络资料和阅读总结到的。
15、大家记住:千万不要再走马观花东看一看,西翻一翻,最后没有任何一本书真正读明白。
16、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士诊治大全》,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习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17、我斟酌再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120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而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
18、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例子篇2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19、读经典,也是有不同的读法:一是读厚。像《道德经》才5000字,《论语》11000多字。读它们,就要不断加以扩充,每一小段其实都可做成千上万的展开。二是读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们读书,要有自己的概括。三是读平。最深奥的书,也要善于用最平白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播。六祖惠能的高明,在于没读过书却悟了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写的《坛经》,就靠通俗易懂弘扬佛理。
20、他的方子用得活,不仅能治疗大部分妇科疾病,而且对许多内科病都有疗效。另外,有题名为陈士铎著的《辨证奇闻》,写作手法和遣方用药特点均与《傅青主女科》相同,临床价值很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1、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但是还是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
22、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我最早读到的医案之是《蒲辅周医案》,还有一本《蒲辅周医疗经验集》,都是由蒲老的弟子、首届西学中的高辉远以及薛伯寿先生总结的。
24、禅宗列祖的绝妙诗偈,值得品味!(2016-05-25)
25、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
26、这样读书的目的就是让你的兴趣知识层层递进,可以帮助你保持对阅读的持久热情,同时有利于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体系化。
27、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
28、很多人看书只看结论,却不看这本书的作者论述、剖析、铺垫结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才是真正精华部分啊。
29、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30、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31、本文选自:彭坚。来源于《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转载自:诵明书院。封面图片来源:壹伴无版权图。
32、读书不思考,你永远也不可能收获更多的智慧。
33、我身边有太多犯了这样错误阅读方式的人,他们今天翻翻这本书,扔了。明天看看那本书,扔了。
34、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5、首先我想分享一下两个我在读书中运用到的小方法,用来加深我对作品的理解。
36、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37、有些人,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控制别人。无非不过是我帮了你,你在情面上也得帮我。但他帮你是举手之劳,甚至是慷公家之慨,可你帮他,却会陷入到事务黑洞中,往往还满足不了对方的预期。
38、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39、冯仑说:你看看,不过50块钱的事儿,让你给弄的,每年开出两万四的大窟隆,人家还不愿意。
40、他特别重视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强调临床治病“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医案中曾介绍他治疗一位妇女,患“自汗”症,每天半夜,上半身大汗淋漓,察舌见舌苔黄腻,询问告知暑天感冒后所得。虽时在冬季,蒲老断然投以清暑解表的“香薷饮”加减,结果一汗而愈。
41、(2013年9月参加某读书会活动的言谈笔录)
42、未来,我们要做“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将进一步投身智能制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依托广东机器人谷,自主研发,打造现代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助力国家科技进步。
43、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就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
44、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生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传变规律。
45、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
46、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一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探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
47、如果你认为自己不爱读书,并不是因为你不爱知识,你只是没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与兴趣点。原尻淳一告诉我们:“当‘内在动机=好奇心’的引擎发动时,充当汽油的便是‘读书’。认知的喜悦和知识本身,会是学习的引擎加速。”
48、如何对待国民幸福感的榜单?(2015-07-05)
49、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50、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51、地理老师侍行迅,不仅学科素养高,还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周末带领学生去露营观察星空,暑假自费带师生、家长美国游学自驾,更将公民意识、求真精神深深传递给学生。
52、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53、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54、在剩余时间我还计划阅读《三国志》,最后我以杨慎的《临江仙》来结束这次分享,谢谢大家。
55、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例子篇3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56、《三国演义》作为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艺术价值肯定是无法否定的,但对于其中所表达的封建思想,我们却只能当做一个古时的一个思想材料,就是局限性所在。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