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及作者的感受。(端午节古诗四句)。
2、“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与同时代词人王观的那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视角由景过渡到人,顺便自夸了一把十三楼:来到这儿,就不必再羡慕唐代的扬州名胜竹西亭了。
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边贡《午日观竞渡》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__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5、此文出自唐代·文秀《端午》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6、词的下半片,重点写节日的热闹场景:人们吃粽子、饮美酒,听着不知谁家传来的歌声,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气氛如此欢乐,歌声如此动听,连云彩都为之停留。
7、《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8、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9、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
10、 《浣溪沙·端午》苏轼〔宋代〕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1、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12、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⒒鹘诶足巽伲�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14、这首诗便是在获得御赐衣物后表达感激之情。诗写得工整典雅,但仍然不难看出诗人年过不惑终于有机会蒙受圣恩的激动心绪。可叹的是,好景不长,杜甫很快因事被贬,这份“圣情”,他并没能长久地蒙受。
15、端午三首(其一)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16、这首词写端午节雨中眺望的感触。上片写雨中景色,颇富诗情画意.新荷、画船、红桥一一掠过,生机盎然。下片扣住端午,由后人的怀念隐约透露出一丝愁绪。
1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8、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时写的一首诗词。此时已是仲夏,盐梅佐酒,与众人共饮。祝百姓们越来越好,众大臣共同辅佐创造昌明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忠贞不那么后世子孙一定会福泽绵延。
19、“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位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20、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吃过粽子吧!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吃粽子吗?没错就是端午节。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天吗?没错就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吧!
21、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2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2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苏轼《浣溪沙·端午》
24、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__杜甫《端午日赐衣》
25、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6、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__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28、 虽说有些神化,但一位诗人,能够被人们近两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着实令人敬仰。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