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2、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大家好!我是三(7)班的梁婉悦,我是马颢铭。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谈判,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答: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想努力学习使中国强大,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6、现在把字词所在段落送到课文中,默读,思考,讲了哪几件事。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7、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8、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9、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10、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11、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12、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13、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14、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