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2、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能战胜别人的人,自然是比较有力量有能耐了;但要是能够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争强好胜,和别人攀比逞能,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强者。
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6、“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7、(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赏析)。
12、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3、(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14、(名句赏析):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以下是老子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老子的名言警句精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18、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9、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20、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1、(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5、解释:那些轻易许下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26、(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2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8、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9、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3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1、(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32、这句很复杂,释义很有争议。按大流的解释吧,运动能够战胜寒冷,清净能够战胜炎热。因为书中还有一句“静为躁君”,清净还是急躁的主宰,所以只有做到清净,才能真正达到大道无为的境界。
3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4、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35、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8、《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9、(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40、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2、(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4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4、(名句赏析)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4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6、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7、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4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1、《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2、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5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4、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55、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56、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59、关于“紫气东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6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62、(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6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4、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65、(名句赏析)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6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6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69、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7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5、(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7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7、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78、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79、“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80、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1、(名句赏析)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8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66